在中国古典诗词的浩瀚海洋中,唐代诗人沈佺期的《独不见》和宋代诗人罗公升的《戍妇》都是情感深邃、意境悠远的经典之作。这两首诗不仅在文学艺术上有着独特的价值,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历史和文化视角。以下是关于这两首诗的阅读练习题及其详细答案解析。
一、沈佺期《独不见》
原文回顾:
卢家少妇郁金堂,海燕双栖玳瑁梁。
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白狼河北音书断,丹凤城南秋夜长。
谁谓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
问题1: 请分析诗中的“海燕双栖”这一意象的作用。
解析: “海燕双栖”是诗中的一个重要意象,它通过描写海燕成双栖息于玳瑁装饰的屋梁上,反衬出主人公孤独寂寞的心情。这种对比手法增强了诗歌的情感张力,使读者更能感受到主人公内心的凄凉与无助。
问题2: 诗中提到“十年征戍忆辽阳”,这反映了怎样的社会背景?
解析: 这句诗揭示了唐代边疆战事频繁的社会背景。诗中的“十年征戍”表明战争持续时间之久,而“忆辽阳”则暗示了边疆地区的紧张局势。这不仅体现了当时百姓对和平生活的渴望,也反映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注。
二、罗公升《戍妇》
原文回顾:
边庭烽火惊,征人去未还。
闺中望眼穿,梦里几回间。
塞草连天碧,关山入夜寒。
谁知戍妇苦,泪尽复长叹。
问题1: 请解释诗中“边庭烽火惊”的含义。
解析: “边庭烽火惊”描绘了边境地区战火连天的情景。这里的“烽火”象征着战争的爆发,“惊”字则生动地表现了人们对战争的恐惧与不安。这句诗为整首诗奠定了紧张悲壮的基调。
问题2: 诗中“闺中望眼穿”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解析: “闺中望眼穿”形象地刻画了家中妻子因思念丈夫而望穿秋水的情景。这句诗通过细腻的心理描写,深刻地表现了妻子对远方亲人的牵挂与担忧,突出了战争给普通家庭带来的痛苦。
总结
沈佺期的《独不见》和罗公升的《戍妇》虽然创作年代不同,但都以战争为主题,抒发了诗人对和平生活的向往以及对普通百姓苦难的同情。通过对这两首诗的阅读和分析,我们不仅可以欣赏到古代文人的高超艺术造诣,还能从中汲取宝贵的历史经验,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希望以上练习题及答案能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这两首经典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