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 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掌握本课生字词。
-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内涵。
2. 过程与方法:
- 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的语言特色和人物形象。
-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感受文中老支书在危急时刻的无私奉献精神,激发学生对英雄人物的敬仰之情。
-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懂得在关键时刻要勇于担当、舍己为人。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 重点:
理解老支书在洪水中的表现,体会他的人物形象和高尚品质。
- 难点:
分析课文的语言特色,理解作者如何通过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性格。
三、教学准备:
- 教师:多媒体课件、课文录音、相关图片资料。
- 学生:预习课文,查找有关“桥”的相关背景知识。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见过哪些桥?桥有什么作用?”
引导学生自由发言后,引出课题《桥》,并介绍本文讲述的是在一次洪水中,一位老支书为了救村民而牺牲自己的故事。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0分钟)
1.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标出生字词。
2. 教师讲解重点词语,如“咆哮”、“狞笑”、“揪”等。
3. 提问: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主要人物是谁?
(三)精读课文,深入理解(20分钟)
1. 分段阅读,体会情感:
- 描写洪水来临时的紧张氛围,感受环境的恶劣。
- 老支书挺身而出,组织群众撤离,体现他的责任感。
- 第三段:老支书为让儿子先过桥,自己却被洪水吞没,展现其大爱无疆。
2. 小组讨论:
- 老支书为什么不让儿子先走?你认为他这样做对吗?
- 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老支书是个勇敢、无私的人?
3. 教师引导总结:
- 老支书在危难时刻没有考虑个人安危,而是把群众的生命放在第一位,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四)拓展延伸(10分钟)
1. 联系生活实际:
- 讨论:在我们的生活中,有没有像老支书一样的人?他们做了哪些事情?
- 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责任?什么是奉献?
2. 情感升华:
- 播放一段关于抗洪救灾的视频或图片,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那种紧张、感人的情景。
(五)作业布置(5分钟)
1. 写一篇短文,题目为《我心中的英雄》,写出你心中像老支书那样的人。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五、板书设计:
```
小学语文课文《桥》
——老支书的无私奉献
环境描写:洪水汹涌、气氛紧张
人物形象:冷静、果断、舍己为人
主题思想:责任与担当,生命至上
```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多种方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到老支书的崇高精神。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进一步加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和价值观引导,使语文课堂更具感染力和教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