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积极响应国家关于推进生活垃圾分类的号召,提升校园环境质量,增强师生环保意识,营造整洁、文明、绿色的校园氛围,结合本校实际情况,特制定《学校垃圾分类管理制度和实施办法》。本制度旨在规范校园内垃圾分类的管理流程,明确责任分工,推动垃圾分类工作的有效落实。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引领,贯彻“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原则,全面推行垃圾分类工作。通过制度建设、宣传教育、监督检查等手段,逐步形成全员参与、科学管理、持续改进的垃圾分类管理体系。
二、适用范围
本制度适用于全校所有教学楼、宿舍区、食堂、办公楼、图书馆、运动场等公共场所,涵盖全体师生员工及后勤服务人员。
三、分类标准
根据国家及地方垃圾分类相关标准,结合学校实际,将垃圾分为以下四类:
1. 可回收物:包括纸张、塑料、玻璃、金属、废旧书籍、电子产品等。
2. 有害垃圾:如电池、过期药品、废灯管、杀虫剂、废油漆等。
3. 厨余垃圾(湿垃圾):主要包括食物残渣、果皮、茶叶渣、剩饭剩菜等。
4. 其他垃圾(干垃圾):指除上述三类外的其他生活垃圾,如污染纸张、塑料袋、卫生纸、陶瓷碎片等。
四、管理职责
1. 学校领导小组:负责统筹协调全校垃圾分类工作,制定实施方案,监督执行情况,定期组织检查评比。
2. 后勤管理部门:负责垃圾收集、运输、处理的日常管理,设置分类垃圾桶,定期维护和清理。
3. 各院系及部门负责人:负责本单位内部垃圾分类工作的宣传、教育与落实,督促师生正确投放垃圾。
4. 全体师生员工:应自觉遵守垃圾分类规定,积极参与分类活动,共同维护校园环境卫生。
五、实施措施
1. 宣传教育:通过主题班会、宣传栏、广播、公众号等多种形式,普及垃圾分类知识,提高师生环保意识。
2. 分类设施配置:在教学楼、宿舍、食堂等重点区域设置分类垃圾桶,并张贴清晰标识,便于识别和投放。
3. 日常管理:设立垃圾分类督导员,对垃圾投放情况进行巡查,及时纠正不规范行为。
4. 考核机制:将垃圾分类纳入班级、宿舍、部门的综合考评体系,对表现突出的集体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
5. 定期评估:每学期末对垃圾分类工作进行总结评估,发现问题及时整改,持续优化管理机制。
六、附则
1. 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施行,由学校后勤管理处负责解释。
2. 各院系、部门可根据本制度,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制定实施细则。
3. 对违反本制度的行为,视情节轻重给予批评教育或相应处理。
通过本制度的实施,学校将进一步推动垃圾分类常态化、规范化、制度化,助力绿色校园建设,为建设美丽中国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