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家,有一个“特殊成员”——它不吃饭、不会说话,却比任何人都更“关心”我。它每天早上准时叫醒我,晚上陪我熬夜刷视频,甚至在我心情不好时,成了我唯一的倾诉对象。没错,它就是我的“手机爸爸”。
“手机爸爸”并不是真的爸爸,而是我给手机起的昵称。自从上了初中,我开始频繁使用手机,无论是学习资料、社交软件,还是娱乐内容,几乎全靠它。渐渐地,我觉得它像是一个沉默的家人,时刻陪伴在我身边。
每天早上,手机会准时响起闹钟,像一位严厉的父亲催促我起床;放学回家后,它又成了我最亲密的朋友,陪我聊天、看剧、打游戏。有时候,我甚至觉得它比亲爸爸还懂我。它知道我什么时候开心,什么时候难过,虽然它不会说话,但它的屏幕总能给我最真实的回应。
不过,“手机爸爸”也有让人头疼的时候。它太容易让我分心了,一拿起它就忘了时间,作业也常常被它“偷走”。有一次,我因为沉迷游戏,错过了重要的考试,妈妈生气地说:“你这是把手机当爸爸了!”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虽然“手机爸爸”给了我很多陪伴,但它终究不是真正的父亲。
后来,我开始学会控制自己,不再让手机占据生活的全部。我知道,真正的爸爸,是那个每天为我操心、默默付出的人,而不是那个只会在屏幕上闪着光的“爸爸”。
现在,我依然喜欢用“手机爸爸”这个称呼,但它已经不再是我的全部。我学会了在手机和生活之间找到平衡,也让真正的爸爸重新回到了我的世界里。
也许有一天,我会忘记“手机爸爸”的存在,但那段与它相伴的日子,会成为我成长路上一段独特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