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网络 > 精选范文 >

《黄州快哉亭记》原文及译文

2025-06-30 21:51:24

问题描述:

《黄州快哉亭记》原文及译文,有没有人理我啊?急死个人!

最佳答案

推荐答案

2025-06-30 21:51:24

北宋时期,文人苏辙在贬谪黄州期间,曾写下一篇题为《黄州快哉亭记》的散文。这篇文章以自然景物为引,抒发了作者对人生起伏、心境豁达的深刻感悟。全文语言简练,意境深远,是宋代散文中的经典之作。

《黄州快哉亭记》原文:

江出西陵,始得平地,其流奔放肆大。南合湘、沅,北合汉沔,其势益张。至于赤壁之下,波流浸灌,与海相若。清河张君梦得,谪居齐安,即其庐之西南为亭,以览观江流之胜,而余兄子瞻名之曰“快哉”。

盖亭之所见,南北百里,东西一舍。涛澜汹涌,风云开阖。昼则舟楫出没于其前,夜则鱼龙悲啸于其下。使人心旷神怡,宠辱偕忘,不可久留,因以名之曰“快哉”。

昔者楚襄王从宋玉、景差于兰台之宫,有风飒然至,王披襟当之曰:“快哉,此风!寡人所与庶人共者耶?”宋玉曰:“此独大王之雄风耳,庶人安得共之!”玉之言,盖有讽焉。夫风无雌雄之异,而人有遇不遇之变。楚王之所以为“快哉”者,岂独以其风之快哉?亦自其心之快哉也。

今张君不以谪为患,窃会计之余功,而自放山水之间,此其中宜有以过人者。将蓬舟弱缆,寄于烟波万里之外,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使览观之乐,足以忘忧,而快哉之名,固宜在此。

呜呼!士生于世,使其中不自得,虽有贤才,亦不能自安。惟其胸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则虽处穷困之地,亦可以自适。况乎登高临远,揽山川之胜,而快哉之名,岂徒然哉!

《黄州快哉亭记》译文:

长江从西陵峡流出,进入平原地带,水流奔腾浩荡。向南汇入湘水和沅水,向北连接汉水和沔水,气势更加壮阔。到了赤壁一带,江水浩渺,与大海相似。清河的张梦得被贬到齐安,就在他的住所西南建了一座亭子,用来观赏江水的壮丽景色,我的哥哥苏轼给它取名为“快哉”。

这座亭子所能看到的景象,南北长达百余里,东西绵延数十里。波涛汹涌,风云变幻。白天,船只在眼前穿梭;夜晚,鱼龙在水中低吟。使人感到心情舒畅,荣辱皆忘,不愿久留,因此称它为“快哉”。

从前,楚襄王带着宋玉和景差来到兰台宫,一阵凉风忽然吹来,楚襄王敞开衣襟迎风而立,说:“这风真痛快啊!这是我和百姓共同享有的吧?”宋玉回答:“这只是大王的雄风罢了,百姓怎么能享受呢?”宋玉的话,其实暗含讽刺。风本没有男女强弱之分,但人却有不同的际遇。楚襄王之所以觉得“快哉”,难道仅仅是因为风的爽快吗?更是因为他内心感到畅快。

如今张梦得并不因为被贬而烦恼,利用公务之余的时间,纵情山水之间,他的内心一定有超出常人的境界。他乘着小船,拉着纤绳,在烟波浩渺的远方寄托情怀,不因外物而喜悦,也不因自己而悲伤。欣赏美景的乐趣,足以让人忘记忧愁,所以“快哉”这个名字,确实名副其实。

唉!士人生活在世上,如果内心不能自得,即使有才华,也不能安于现状。只有心中坦然,不因外物而伤害本性,即使身处困境,也能自我安适。更何况登上高处,眺望远方,欣赏山河的壮美,那“快哉”的名声,又怎么会是虚名呢?

结语:

《黄州快哉亭记》不仅是一篇写景的文章,更是一篇哲理散文。它通过描写自然风光,表达了作者面对逆境时的豁达心态,以及对人生意义的深刻思考。无论身处何地,只要心境开朗,便能感受到生活的美好。这种超然物外、随遇而安的精神,至今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免责声明:本答案或内容为用户上传,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遇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