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金的《繁星》课文原文和背景】在现代文学的长河中,巴金是一位极具影响力的作家,他的作品以真挚的情感、深刻的思想和细腻的描写打动了无数读者。其中,《繁星》是一篇充满诗意与哲思的散文,以其优美的语言和深邃的意境,成为语文教材中的经典之作。本文将带您走进这篇作品,了解其原文内容以及背后的创作背景。
一、课文原文
《繁星》是巴金于1927年发表的一篇散文,文章通过描绘夜空中的繁星,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对人生的感悟以及对未来的希望。以下是文章的节选:
> “我爱月夜,但我也爱星天。从前在家乡,七岁的时候,我常常和弟弟一起躺在屋后的草地上看星星。那时,我觉得星星像眼睛,眨呀眨的,好像在对我笑。后来我到了上海,住在一间小屋里,晚上也常常仰望天空,但是城市里的灯光太亮了,星星都看不见了。直到有一天,我坐船去欧洲,夜晚在甲板上,我看到了真正的星空。”
> “那晚的星星特别多,它们静静地挂在天空中,仿佛在诉说着什么。我不再觉得它们遥远,而是感到它们离我很近。我仿佛看见它们在向我眨眼,像朋友一样亲切。那一刻,我明白了:星星不是遥不可及的,它们就在我们心中。”
> “从那以后,每当我看到星星,就会想起那个夜晚。它让我明白,人生虽然有黑暗,但只要心中有光,就永远不会迷失方向。”
二、创作背景
《繁星》写于1927年,正值巴金青年时期。当时他刚刚离开祖国,前往法国留学,这段经历对他的人生观和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异国他乡,面对陌生的环境和文化,巴金常常感到孤独与迷茫。而正是在这种心境下,他写下了这篇散文。
文章中的“繁星”不仅是自然景象的描写,更象征着希望、理想与内心的光明。巴金通过回忆童年时在故乡仰望星空的情景,对比现实中的城市喧嚣与星光的黯淡,表达了他对自然与纯真的向往。同时,他也借此传达出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无论身处何地,只要心中有光,就能找到前行的方向。
此外,这篇文章也体现了巴金早期作品中常见的主题——对自由、理想与人性的追求。他用简洁而富有诗意的语言,将个人情感与普遍的人类体验融为一体,使读者在阅读中产生共鸣。
三、艺术特色
《繁星》虽然篇幅不长,但语言优美,意象丰富,具有极强的感染力。巴金善于运用比喻和拟人手法,如“星星像眼睛,眨呀眨的”,赋予自然景物以生命与情感。这种写法不仅增强了文章的生动性,也让读者更容易进入作者所营造的意境之中。
同时,文章结构紧凑,情感真挚,从回忆到现实,再到感悟,层层递进,展现了作者由外到内、由感性到理性的思考过程。这种写作方式使得文章既有画面感,又富有哲理性,读来令人回味无穷。
四、结语
《繁星》作为巴金的代表作之一,不仅展示了他卓越的文学才华,也反映了他对人生、自然和理想的深刻思考。无论是作为一篇优秀的散文,还是作为语文教学中的经典文本,它都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中,或许我们已经很少有机会静下心来仰望星空,但巴金的文字提醒我们:即使在最黑暗的夜里,也有繁星在为我们照亮前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