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窃读记教案】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 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理解文章主要内容。
- 学习作者通过细节描写表达情感的写作方法。
2. 过程与方法:
- 通过朗读、品读、讨论等方式,深入体会人物心理变化。
- 培养学生独立阅读和感悟文本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感受作者对知识的渴望和对书籍的热爱。
- 引导学生珍惜现在的学习条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 重点:理解作者在“窃读”过程中的心理活动,体会其对读书的执着与热爱。
- 难点:引导学生联系自身实际,思考如何正确对待阅读与学习。
三、教学准备:
-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文录音、相关图片资料。
-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查阅作者林海音的相关背景资料。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提问:“你有没有因为喜欢一本书而偷偷地读过?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文章,讲述的就是一个孩子为了读书而‘偷’着读的故事。”
出示课题《窃读记》,并板书。
简要介绍作者林海音,激发学生兴趣。
(二)初读感知(10分钟)
1.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圈画不懂的词语或句子。
2. 教师检查生字词掌握情况,重点讲解“踮脚、贪婪、惧怕、尴尬”等词语。
3. 提问:文章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你觉得“窃读”是什么意思?
(三)精读品味(20分钟)
1. 分段细读,抓住关键语句进行分析:
- “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
引导学生体会“快乐”与“惧怕”的矛盾心理。
- “急忙打开书,一页,两页,我像一匹饿狼,贪婪地读着。”
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书的渴望。
2. 小组讨论:
- 作者为什么选择“窃读”?
- 作者在书店里经历了哪些心情变化?
- 你从文中感受到什么?
(四)拓展延伸(10分钟)
1. 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谈谈自己是否也有过类似“偷偷读书”的经历。
2. 引导学生思考:我们现在拥有丰富的阅读资源,应该如何对待阅读?
(五)总结升华(5分钟)
教师总结:
“窃读”不仅是对知识的渴望,更是对精神世界的追求。希望同学们珍惜现在的学习环境,多读书、读好书,让书籍成为我们成长道路上的好伙伴。
(六)布置作业(5分钟)
1. 写一篇短文,题目为《我的一次‘窃读’经历》。
2. 选择自己喜欢的一本书,写一段读后感。
五、板书设计:
```
《窃读记》
林海音
快乐 —— 惧怕
渴望 —— 勉强
爱书 —— 珍惜
```
六、教学反思(略)
本节课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