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网络 > 精选范文 >

《核舟记》练习附答案

2025-07-18 07:34:19

问题描述:

《核舟记》练习附答案,蹲一个有缘人,求别让我等空!

最佳答案

推荐答案

2025-07-18 07:34:19

《核舟记》练习附答案】《核舟记》是明代文学家魏学洢所写的一篇说明性散文,文章生动地描绘了一艘雕刻精美的核舟,展现了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艺和作者对艺术的热爱。本文不仅语言优美,而且内容丰富,是语文学习中不可多得的佳作。

一、基础知识练习

1. 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1)奇巧人:指技艺高超的人。

(2)尝贻余核舟一:曾经赠送给我一只核舟。

(3)盖大苏泛赤壁云:大概是苏轼乘船游览赤壁的情景。

(4)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出自苏轼的《后赤壁赋》,形容夜景清幽。

2. 写出下列句子的翻译:

(1)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

翻译:船从头到尾大约有八分多长,高度大约像两颗黍粒那样。

(2)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

翻译:船的背面稍微平一些,于是就在上面题上名字。

(3)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

翻译:佛印非常像弥勒佛,露出胸膛和乳头,抬头仰望,神情与苏轼、黄庭坚不同。

二、阅读理解练习

1. 文章开头提到“奇巧人”,指的是谁?他为什么被称为“奇巧人”?

答:指的是王叔远。因为他能在小小的桃核上雕刻出栩栩如生的场景,技艺高超,因此被称为“奇巧人”。

2. 文中描写核舟上的人物有哪些?他们的神态如何?

答:文中描写了苏轼、鲁直、佛印、舟子等人物。苏轼和鲁直在读书,神情专注;佛印则显得悠闲自在;舟子则在烧火煮茶,动作自然。

3. 作者为什么要详细描写核舟上的细节?

答:作者通过细致的描写,表现出核舟的精致和雕刻者的高超技艺,同时也表达了对传统工艺的赞美和敬佩之情。

三、拓展延伸练习

1. 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对“技亦灵怪矣哉”的理解。

答:“技亦灵怪矣哉”意思是“技艺也真是神奇啊”。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王叔远雕刻技艺的惊叹与赞叹,体现了古人对艺术的追求和对工匠精神的尊重。

2. 请列举一个与《核舟记》类似的艺术作品,并简要说明其特点。

答:例如“微雕”艺术,它同样是在极小的空间内进行精细雕刻,展现高超的技艺和艺术美感,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以小见大”理念相呼应。

四、参考答案

一、基础知识练习:

1.(1)技艺高超的人;(2)曾经赠送;(3)大概;(4)景色清幽。

2.(1)船从头到尾大约有八分多长,高度大约像两颗黍粒那样;(2)船的背面稍微平一些,于是就在上面题上名字;(3)佛印非常像弥勒佛,露出胸膛和乳头,抬头仰望,神情与苏轼、黄庭坚不同。

二、阅读理解练习:

1. 王叔远;因为他能在小小的桃核上雕刻出栩栩如生的场景。

2. 苏轼、鲁直、佛印、舟子;苏轼和鲁直神情专注,佛印悠闲自在,舟子动作自然。

3. 表现出核舟的精致和雕刻者的高超技艺,表达对传统工艺的赞美。

三、拓展延伸练习:

1. 表达了作者对王叔远雕刻技艺的惊叹与赞叹,体现对艺术的追求和对工匠精神的尊重。

2. 微雕艺术,它在极小空间内进行精细雕刻,展现高超技艺和艺术美感。

结语:

《核舟记》不仅是一篇优美的散文,更是一次对传统艺术的礼赞。通过对核舟的细致描写,我们不仅看到了古人的智慧与才华,也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希望同学们在学习这篇课文时,能够用心体会其中的美与深意。

免责声明:本答案或内容为用户上传,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遇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