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的诗:记承天寺夜游】《记承天寺夜游》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的一篇散文,虽非传统意义上的“诗”,但因其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常被后人与诗词并列欣赏。文章以简洁凝练的语言,描绘了一个静谧而富有哲思的夜晚,展现了苏轼在逆境中依然保持豁达心境的高远情怀。
文章开篇写道:“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寥寥数语,便勾勒出一个寻常的夜晚,却因月光的照耀而变得不同寻常。苏轼在深夜无法入眠,被窗外洒落的月光所吸引,于是披衣起身,独自漫步。这一举动看似随意,实则蕴含着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敏锐感知与内心的宁静。
他来到承天寺,与友人张怀民一同赏月。文中写道:“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里运用了巧妙的比喻,将月光下的庭院比作清澈的水,竹影与柏影仿佛水中漂浮的藻荇,营造出一种空灵、幽静的意境。这种描写不仅展现了自然之美,更体现了苏轼对生活细节的细腻观察与艺术化处理。
接下来,苏轼发出感慨:“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这句话看似平淡,却饱含深意。它道出了世间美景无处不在,只是缺少像他们这样能静心欣赏、感悟生活的“闲人”。这不仅是对当时处境的自嘲,也是对人生境界的一种思考——在纷扰的世界中,能够保持一份淡泊与超然,是一种难得的智慧。
《记承天寺夜游》虽短,却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中国古代散文中的经典之作。它不仅记录了一次普通的夜游经历,更传达出苏轼面对人生起伏时的豁达与从容。在逆境中,他没有沉沦,而是选择以一颗平静的心去感受世界的美好,这种精神至今仍值得我们学习与敬仰。
这篇文章之所以广为流传,不仅因为其文辞优美,更因为它承载了苏轼对人生的深刻理解。在快节奏、压力大的现代社会中,我们或许更需要这样的文字,提醒我们在繁忙之余,也要学会停下脚步,去欣赏身边的风景,去体会内心的宁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