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别康桥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目标
- 理解诗歌的意象和情感表达方式,掌握徐志摩诗歌的语言风格。
- 学习诗歌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提高学生的语言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 通过朗读、品味、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歌的情感内涵。
-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 感受诗人对康桥的眷恋之情,体会诗歌中蕴含的审美情趣。
- 激发学生对自然、生活、艺术的热爱与思考。
二、教学重难点
- 重点:理解诗中“金柳”“青荇”“星辉”等意象所承载的情感,体会作者对康桥的深情。
- 难点:把握诗歌情感变化的层次,理解“轻轻的我走了”这一句的深意。
三、教学准备
- 多媒体课件(含配乐朗诵、康桥图片等)
- 《再别康桥》原文及赏析资料
- 学生预习课文,完成初步阅读笔记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5分钟)
播放轻柔的音乐,展示康桥图片,引导学生进入诗意情境。
提问:“你是否曾有过一次难忘的告别?它给你留下了怎样的感受?”
引出课题——《再别康桥》,介绍作者徐志摩及其创作背景。
(二)整体感知(10分钟)
1. 朗读感知
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跟读,注意语音语调和节奏。
学生自由朗读,尝试感受诗歌的情感基调。
2. 初读感悟
提问: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你最喜欢哪一句?为什么?
(三)文本细读(20分钟)
1. 逐段分析
- 第一节: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引导学生体会“轻轻”的重复使用,感受诗人内心的温柔与不舍。
- 第二节: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分析“金柳”“新娘”等意象,体会诗人对康桥景色的深情描绘。
- 第三节至第五节:
探讨“软泥上的青荇”“揉碎在浮藻间”等画面,理解诗人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写。
- 第六节: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引导学生思考“沉默”的象征意义,体会诗人内心的情感波动。
2. 语言赏析
分组讨论:诗歌中哪些句子让你印象深刻?为什么?
教师总结:诗歌语言优美,意象丰富,情感真挚。
(四)拓展延伸(10分钟)
1. 比较阅读
对比《再别康桥》与《送别》《长亭送别》等作品,探讨不同诗人对“别离”主题的表达方式。
2. 写作练习
以“我眼中的康桥”为题,写一段文字,表达自己对某个地方的情感。
(五)课堂小结(5分钟)
回顾本节课内容,强调诗歌中情感与意象的关系。
布置作业:
- 写一篇短文,谈谈你对“再别康桥”这句诗的理解。
- 阅读徐志摩其他作品,如《偶然》《沙扬娜拉》等,体会其创作风格。
五、板书设计
```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徐志摩
一、教学目标
二、教学重难点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2. 整体感知
3. 文本细读
4. 拓展延伸
5. 课堂小结
四、教学反思
```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走进诗歌意境,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进一步加强学生对诗歌语言的品味与赏析能力,提升课堂互动效果。
---
如需PPT课件或配套练习题,可继续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