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不思蜀的典故主人公是谁】“乐不思蜀”是一个广为流传的成语,常用来形容一个人安于现状、沉迷于眼前的快乐,而忘记了原本的志向或故乡。这个成语背后有着一段历史故事,其主人公是三国时期蜀汉的最后一位皇帝——刘禅。
刘禅,字公嗣,是刘备的儿子,在刘备去世后继承了皇位,成为蜀汉的第二位皇帝。他虽出身皇室,但能力平庸,缺乏治国之才。在诸葛亮等贤臣辅佐下,蜀汉得以维持一段时间的稳定。然而,随着诸葛亮去世,蜀汉逐渐走向衰落。
公元263年,魏国大将邓艾率军攻入蜀地,刘禅在没有进行有效抵抗的情况下选择投降。面对魏国的威逼利诱,刘禅最终决定归顺。据《三国志》记载,刘禅投降后被迁往洛阳,魏国对他采取了优待政策,封他为“安乐公”。
有一次,司马昭(当时掌握曹魏大权)宴请刘禅,席间特意安排了蜀地的歌舞表演,以试探他的心思。当音乐响起时,刘禅身边的旧臣们都感到悲伤,唯有刘禅却笑得十分开心,甚至说:“此间乐,不思蜀。”这句话后来便成为了“乐不思蜀”的出处。
从表面上看,刘禅似乎对过去的国家和生活毫无留恋,只顾眼前的享乐。但也有历史学者认为,这可能是他在战败后的一种自我保护方式,通过表现出对新政权的顺从,来保全自己和家人的性命。也有人批评他缺乏气节,过于软弱。
不过,无论从哪种角度分析,“乐不思蜀”这个成语已经超越了历史本身,成为了一个具有深刻寓意的文化符号。它提醒人们,在享受当下生活的同时,也要不忘初衷,保持对理想的追求。
总之,成语“乐不思蜀”的主人公是三国时期的蜀汉后主刘禅。他的故事不仅反映了个人命运的起伏,也折射出一个时代的变迁与人性的复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