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贵不能淫》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 理解《富贵不能淫》的基本内容,掌握文言词语的含义和句式特点。
- 学习孟子关于“大丈夫”标准的论述,理解其思想内涵。
2. 过程与方法
- 通过诵读、讨论、合作探究等方式,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 引导学生结合现实,思考“大丈夫”的精神品质在当代社会的意义。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增强人格修养意识。
- 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增强文化自信。
二、教学重难点
- 重点:理解“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含义及其在儒家思想中的地位。
- 难点:引导学生联系现实生活,思考如何成为真正的“大丈夫”。
三、教学准备
- 教师:PPT课件、相关背景资料、课文朗读音频。
- 学生:预习课文,查阅孟子相关资料,完成课前导学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提问:“你认为什么是真正的‘大丈夫’?是权势显赫,还是品德高尚?”
引导学生思考,引出课题《富贵不能淫》,并简要介绍孟子及《孟子》一书的文学价值和思想意义。
(二)初读感知(10分钟)
1. 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跟读,注意字音、停顿和语气。
2. 学生自由朗读,标出生词、难句,尝试理解大意。
3. 小组合作,疏通文意,教师巡视指导。
(三)精读分析(20分钟)
1. 逐句讲解
-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解释景春的观点,对比孟子的反驳。
-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引导学生理解孟子对“大丈夫”的定义。
-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解析“广居”“正位”“大道”的象征意义。
-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强调“大丈夫”的独立人格和坚定信念。
-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精讲这三句话,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进行讨论。
2. 问题探究
- 孟子眼中的“大丈夫”有哪些特征?
- 为什么说“富贵不能淫”是衡量一个人的重要标准?
- 在现代社会中,“大丈夫”的精神是否仍然适用?
(四)拓展延伸(10分钟)
1. 展示古今中外具有“大丈夫”精神的人物事迹(如文天祥、岳飞、林则徐等)。
2. 学生分组讨论:如果自己身处困境,如何做到“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3. 小组代表发言,教师点评并总结。
(五)总结提升(5分钟)
1. 回顾课文内容,强调“大丈夫”的核心精神:坚守原则、不为外物所动。
2. 引导学生将这种精神内化为自身成长的动力。
3. 布置作业:写一篇短文,题目为《我心中的“大丈夫”》。
五、板书设计
```
一、作者:孟子
二、主旨:大丈夫应具备的品格
三、关键词:
- 富贵不能淫
- 贫贱不能移
- 威武不能屈
四、现实意义:做人要有骨气、有操守
```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文言文的理解与思想内涵的挖掘。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进一步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深化对儒家思想的理解,提升课堂的思辨性与启发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