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送读后感(作文1450字及初三读后感)】《目送》是龙应台的一本散文集,书中通过一个个真实而细腻的故事,描绘了人与人之间的深情与离别。作为初三的学生,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感受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情感共鸣。它不仅让我重新思考了亲情、友情和成长的意义,也让我对“目送”这个看似简单的动作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目送》中的每一篇文章都像是一幅画,描绘出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比如在《目送》这篇散文中,作者描写自己送儿子上学时的情景:孩子背着书包走进校门,回头望了一眼母亲,母亲则站在远处默默注视着。那一刻的“目送”,不仅是物理上的告别,更是情感上的牵绊。这种“目送”让我想起了自己每次放学回家时,父母站在门口望着我的身影。那时的我不曾在意,甚至觉得他们太过唠叨,但如今读到这段文字,才明白那份“目送”背后隐藏的牵挂与不舍。
书中还有一篇名为《十七岁》的文章,讲述的是作者与儿子之间的一段对话。儿子说:“你不是我的朋友。”这句话让作者感到一阵心酸。她意识到,随着孩子的成长,他们开始追求独立,不再愿意与父母分享内心的想法。这让我想到了自己,有时也会因为学习压力大而对父母的话不耐烦,甚至觉得他们不了解我。然而,当我读到龙应台写下的那段话:“所谓父女母子一场,不过是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的背影逐渐消失在小路的尽头。”我突然明白,父母并不是真的想控制我,而是希望我能走得更远、看得更广。
除了亲情,《目送》中也充满了对生命与时间的思考。龙应台在书中写道:“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这句话让我深思。人生中有很多事情是我们必须独自面对的,无论是选择未来的职业,还是面对人生的挫折。但正是这些独自前行的时刻,让我们变得更加坚强。同时,我也意识到,虽然我们终将离开父母的庇护,但他们的爱始终伴随着我们,就像那一次次的“目送”,虽无声,却充满力量。
在阅读《目送》的过程中,我还感受到了一种淡淡的忧伤。龙应台用温柔的语言,讲述了她与父亲、母亲、儿子之间的故事。每一个故事都像是一个小小的伤口,让人不禁落泪。她没有刻意渲染悲伤,而是用平实的语言,让读者感受到那种无法言说的情感。这种情感,或许就是我们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都会经历的——对过去的怀念,对未来的迷茫,以及对当下生活的珍惜。
作为一名初三学生,我正处于人生的一个重要阶段。面临着中考的压力,也面临着对未来的选择。在这段时间里,我常常感到焦虑和不安。但读完《目送》之后,我明白了,人生并不是一条笔直的大道,而是一条充满曲折的小路。我们需要学会放手,也要学会坚持;需要勇敢前行,也要记得回头看看那些一直在身后默默支持我们的人。
《目送》不仅仅是一本散文集,它更像是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内心深处最真实的情感。它教会我们如何面对离别,如何珍惜当下,如何理解父母的爱。每一次“目送”,都是一个告别的仪式,也是一种深情的表达。也许在未来的某一天,我会成为别人“目送”的对象,那时我也会明白,这份“目送”是多么珍贵。
总之,《目送》这本书让我收获了许多,也让我更加懂得感恩与珍惜。它不仅是一次心灵的洗礼,更是一次成长的旅程。在今后的日子里,我会带着这份感悟,继续前行,无论走到哪里,都不会忘记那些曾经“目送”过我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