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的是葫芦》优秀说课稿】一、教材分析
《我要的是葫芦》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的一篇寓言故事。文章通过一个种葫芦的人只关注葫芦,而忽视了对叶子的照料,最终导致葫芦枯萎的故事,告诉人们做事要全面考虑,不能只看表面现象,忽视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本课在教材中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不仅帮助学生理解寓言的寓意,还能引导学生学会从整体出发思考问题,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和观察力。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目标
- 认识本课生字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 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文章的主要情节和寓意。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 通过朗读、讨论、表演等形式,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 引导学生通过角色扮演和情境再现,深入体会人物心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 培养学生全面看待问题的意识,明白“种葫芦”与“护叶”的关系。
- 激发学生对寓言故事的兴趣,增强语文学习的积极性。
三、教学重难点
-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寓意,掌握“种葫芦”与“叶子”的关系。
-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联系实际生活,理解寓言所传达的道理,并能运用到生活中。
四、教学方法
1. 情境教学法:创设“种葫芦”的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2. 合作探究法:组织小组讨论,引导学生自主发现寓意。
3. 多媒体辅助法:利用图片、动画等手段,增强课堂的直观性和趣味性。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5分钟)
以提问方式引入:“同学们,你们见过葫芦吗?你们知道葫芦是怎么长出来的吗?”接着出示葫芦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自己的想法。然后引出课题《我要的是葫芦》,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0分钟)
1.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标出生字词。
2. 教师讲解重点生字词,如“蚜虫”、“奇怪”、“盯着”等。
3. 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边听边思考:故事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精读课文,深入理解(15分钟)
1. 分段阅读,逐段分析:
- 种葫芦的人喜欢葫芦,但不关心叶子。
- 邻居提醒他叶子上有蚜虫,他却不以为然。
- 第三段:最后葫芦枯萎了,他感到后悔。
2. 小组讨论:
- 种葫芦的人为什么没有成功?
- 如果你是他,你会怎么做?
-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四)角色扮演,体验情感(10分钟)
请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模仿种葫芦人和邻居的语气,体会人物的心理变化。通过角色扮演,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五)拓展延伸,联系实际(5分钟)
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谈谈自己有没有类似的经历或看到过类似的事情。例如:只注重结果而忽略过程,或者只看表面而忽视内在因素等。
(六)总结提升,布置作业(5分钟)
1. 总结课文寓意:做事要有全局观念,不能只看眼前利益。
2. 布置作业:
- 写一篇小作文,题目为《我学到了一个道理》。
- 与家长一起讲述这个故事,并交流感受。
六、板书设计
```
我要的是葫芦
┌───────────────┐
│种葫芦的人 │
│只看葫芦 │
│忽视叶子 │
└───────────────┘
↓
┌───────────────┐
│葫芦枯萎 │
│后悔不已 │
└───────────────┘
寓意:全面看问题
```
七、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方法,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了课文内容,并初步理解了寓言的寓意。今后在教学中应进一步加强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鼓励他们多角度思考问题,提升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