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分享真快乐-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能够理解“分享”在日常生活中的意义,掌握基本的分享行为方式,并能通过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情境创设、角色扮演、小组合作等方式,引导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分享带来的快乐,培养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激发学生乐于分享的情感,增强集体意识和互助精神,体会分享带来的幸福感和归属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 重点: 理解分享的意义,学会在日常生活中主动分享。
- 难点: 如何引导学生将分享行为内化为自觉行动,克服自私心理。
三、教学准备:
- 教具:图片、故事卡片、小礼物(如糖果、贴纸等)、多媒体课件。
- 学生准备:每人带一件自己喜欢的小物品(可分享)。
四、教学过程:
1. 情境导入(5分钟)
教师播放一段关于小朋友一起玩耍、分享玩具的动画片段,引导学生观察画面中人物的行为。
提问:
- “你看到他们在做什么?”
- “你觉得他们开心吗?为什么?”
引导学生初步感知“分享”与“快乐”的关系。
2. 新知讲解(10分钟)
教师讲述一个简短的故事《小兔子的胡萝卜》:
小兔子有一根大胡萝卜,它一开始不愿意和朋友分享,后来在朋友的帮助下,学会了分享,大家玩得更开心了。
提问:
- “小兔子最后为什么笑了?”
- “如果你是小兔子,你会怎么做?”
引导学生思考分享带来的正面情绪。
3. 实践活动(15分钟)
活动一:分享小物件
每位学生拿出自己带来的小物品,向同学展示并尝试分享。
教师引导语:
“你可以选择把你的小东西送给一位同学,或者一起玩。看看谁最愿意分享。”
活动二:情景模拟
设置几个生活场景(如:玩具不够、食物分不开等),请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练习如何礼貌地提出分享或接受分享。
4. 总结提升(5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内容,总结“分享”的好处:
- 分享让朋友更开心
- 分享让自己更快乐
- 分享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温暖连接
鼓励学生在今后的生活中多一点分享,少一点计较。
5. 延伸作业(2分钟)
布置一个小任务:
“回家后,和家人分享一件你喜欢的东西,并告诉他们你为什么喜欢它。”
第二天课堂上可以分享感受。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生动的情境和互动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理解了“分享”的意义。后续可结合班级实际,开展“爱心分享日”等活动,进一步巩固学生的分享意识。
六、板书设计:
```
15、分享真快乐
什么是分享?——把喜欢的东西给他人
为什么分享?——让别人开心,自己也快乐
怎么分享?——主动、大方、有礼貌
```
七、教学评价:
通过课堂观察、学生发言和实践活动的表现,了解学生对“分享”概念的理解程度,及时给予鼓励与引导,帮助学生建立积极的分享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