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常春藤叶》教学设计[苏教版](高一语文教案)】一、教材分析
《最后的常春藤叶》是美国作家欧·亨利的短篇小说代表作之一,选自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文章通过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展现了人性中的善良与坚韧,体现了生命的意义和艺术的力量。作品语言朴实却富有感染力,情节曲折但寓意深刻,是培养学生情感体验和文学鉴赏能力的重要文本。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目标:
- 理解小说的主要情节及人物形象。
- 掌握小说中象征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
- 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 通过朗读、讨论、探究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品内涵。
-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 感受作品中的人文关怀和生命价值。
- 引导学生珍惜生命,关爱他人,树立积极的人生观。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 教学重点:
- 分析人物形象,理解“最后一片常春藤叶”的象征意义。
- 探讨小说的主题思想。
- 教学难点:
- 如何引导学生从细节中体会人物的情感变化。
- 如何理解作者通过故事传达的深层人生哲理。
四、教学准备
-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文录音、相关背景资料。
-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了解作者欧·亨利及其创作风格。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以提问方式导入:“在你心中,什么是最珍贵的东西?如果有一天,你只剩下最后一样东西,你会怎么面对?”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2. 初读感知(10分钟)
-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圈画不理解的词语。
- 教师讲解生字词,如“蜷缩”、“颓唐”等。
- 学生复述故事情节,教师进行简要点评。
3. 精读分析(20分钟)
- 人物形象分析:
- 老贝尔曼:一位平凡却伟大的画家,他用生命守护了年轻女孩的生命希望。
- 琼珊:一个陷入绝望的女孩,在最后的常春藤叶中看到了生命的希望。
- 苏艾:善良、坚强的朋友,始终陪伴在琼珊身边。
- 象征意义探讨:
- “最后一片常春藤叶”象征着希望、信念与生命的力量。
- 教师引导学生结合文中细节,如“叶子飘落时,她仿佛看到自己也随着它一起消失”,体会人物心理变化。
4. 合作探究(15分钟)
- 小组讨论:
- 为什么老贝尔曼选择画一片假的常春藤叶?
- 这个故事给你带来了哪些启示?
- 教师引导学生联系现实生活,谈一谈“希望”在人生中的重要性。
5. 拓展延伸(10分钟)
- 展示欧·亨利其他作品片段,如《麦琪的礼物》,比较其写作风格。
- 学生分享自己阅读后的感受,教师总结提升。
6. 课堂小结(5分钟)
- 教师总结本节课内容,强调“希望”与“生命”的主题。
- 鼓励学生在生活中保持乐观,珍惜身边的美好。
7. 布置作业(5分钟)
- 写一篇读后感,题目为《我眼中的最后一片常春藤叶》。
- 阅读欧·亨利的其他作品,撰写读书笔记。
六、板书设计
```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学设计
——欧·亨利
一、人物形象
老贝尔曼:平凡伟大
琼珊:从绝望到希望
苏艾:温暖陪伴
二、象征意义
常春藤叶 → 希望、信念、生命
三、主题思想
生命的尊严与希望的力量
```
七、教学反思
本节课注重引导学生走进文本,通过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思考能力。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进一步加强学生的情感体验与个性表达,使语文课堂更加生动、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