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心雕龙通变原文及翻译】《文心雕龙》是南朝文学理论家刘勰所著的一部系统论述文学创作与批评的专著,其内容博大精深,涵盖文体论、创作论、修辞论等多个方面。其中,《通变》一篇,探讨的是文学发展过程中“变”与“通”的关系,强调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是文学发展的根本之道。
一、原文
> 通变
> 夫文变而不常,惟质与实,故能为新。若夫志气不立,才力不加,则无能为也。故曰:文之为德也大矣,与天地并生者何哉?盖圣人之制,因时而变,因事而化,故能通于古今,变而不失其宗。
>
> 夫文之为道,贵在通变。通则不滞,变则不穷。若守旧而不通,则滞;趋新而不通,则迷。是以君子务通,而贤者善变。
>
> 然则文之通变,非徒辞采之工,亦在乎意理之明。若意理不明,虽辞华而无益;若意理明而辞不工,则文不足观。故曰:通变之道,贵在兼备。
>
> 夫文之始也,或因古而制今,或因今而法古,皆所以通变也。若执一不通,未有不弊者也。故曰:变而不失其正,通而不离其本。
>
> 又曰:文之贵也,在乎适变。变而不乱,通而不杂,斯为至矣。
二、译文
《通变》篇主要讲的是文章的变化与发展规律。文章的变化并非固定不变,关键在于内容的真实与形式的恰当,这样才能产生新的风格和表达方式。如果一个人没有坚定的志向和足够的才能,就难以有所成就。因此说,文章作为一种道德修养,意义深远,它与天地共存,是因为圣人制定文章制度时能够顺应时代变化,根据事情的不同进行调整,从而实现古今之间的贯通与演变。
文章的创作之道,贵在“通”与“变”。只有通达才能不拘泥,只有变化才能不断更新。如果只守旧而不通达,就会陷入僵化;如果一味追求新奇而不通达,反而会迷失方向。因此,君子应注重通达,贤者则善于变革。
然而,文章的通变不仅仅是辞藻的华丽,更在于思想和道理的清晰。如果思想不清,即使辞藻再美,也无济于事;如果思想清楚但语言不精炼,文章也不足以令人欣赏。所以,通变之道,贵在两者兼备。
文章的起源,有的是依据古代制度来制定现在的规范,有的则是根据现在的情况去效仿古代的典范,这都是为了达到通变的目的。如果固守一种模式而不通变,终究会走向衰败。因此说,变化要不失其正统,通达要不偏离根本。
又说,文章的价值在于适应变化。变化时不混乱,通达时不杂乱,这才是最高境界。
三、简析
《通变》篇的核心思想是:文章的发展应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刘勰认为,文学创作不能墨守成规,也不能盲目求新,而应做到“通”与“变”的统一。他强调了“意理”与“辞采”的结合,主张文章既要思想明确,又要语言优美。
这一观点对后世文学创作和批评产生了深远影响,尤其在面对传统文化与现代创新之间的关系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结语:
《文心雕龙·通变》不仅是对文学发展规律的深刻总结,更是对创作者提出的一种精神指引。它提醒我们:真正的文学创新,不是脱离传统的标新立异,而是在理解与尊重传统的基础上,实现思想与形式的和谐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