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人教版高一必修1烛之武退秦师练习题及答案-高中一年级-】《烛之武退秦师》是《左传》中的一篇经典散文,讲述了郑国在危难之际,烛之武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口才成功说服秦穆公撤兵的故事。这篇文章不仅语言精炼、情节紧凑,而且蕴含着丰富的历史背景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是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篇章。
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好地掌握本课内容,以下提供一份结合教材内容的练习题及参考答案,适合高一学生课后巩固与复习。
一、基础知识题
1. 《烛之武退秦师》出自哪部典籍?
A. 《史记》
B. 《左传》
C. 《战国策》
D. 《论语》
答案:B
2. 烛之武是哪个国家的大夫?
A. 晋国
B. 秦国
C. 郑国
D. 楚国
答案:C
3.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A. 如果灭亡郑国对您有好处,我敢用这件事麻烦您。
B. 如果郑国灭亡了,对您没有好处,我就不敢打扰您。
C. 如果郑国灭亡了,对您有利,我愿意为您效劳。
D. 如果郑国不灭亡,那我就不会麻烦您。
答案:A
4. 下列句子中“之”的用法与其他不同的一项是( )
A. 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B. 夫晋,何厌之有?
C.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D.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
答案:B(B项为宾语前置句,“之”作宾语;其他选项中的“之”为结构助词)
二、文言文理解题
5. 烛之武是如何说服秦穆公撤军的?请简要概括。
参考答案:
烛之武从秦国的利益出发,指出如果郑国被晋国吞并,晋国势力会进一步壮大,对秦国构成威胁。他通过分析利害关系,让秦穆公意识到灭郑并非对自己有利,最终促使秦穆公撤军。
6. “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这句话表达了怎样的态度?
参考答案:
这句话表面上表示郑国已经知道即将灭亡,实则是一种委婉的表达方式,为下文提出“亡郑以利晋”的观点做铺垫,表现出烛之武的谦逊与机智。
7. 请解释“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这句话的意思。
参考答案:
这是烛之武对秦穆公说的,意思是:依靠别人的力量反而去损害他,是不仁义的;失去自己结盟的人,是不明智的;用混乱代替整齐,是不符合武德的。
三、阅读理解题
8. 本文通过烛之武的言行,展现了他哪些性格特点?
参考答案:
烛之武具有冷静、机智、善辩、忠于国家、敢于担当的性格特点。他在面对强敌时毫不畏惧,善于抓住对方的心理,运用巧妙的语言策略,最终达到目的。
9. 本文中,晋国和秦国的关系如何?为什么秦穆公最终选择撤军?
参考答案:
晋国和秦国原本是盟友,但后来因利益冲突而产生矛盾。秦穆公之所以撤军,是因为烛之武指出了灭郑后晋国将进一步扩张,威胁到秦国的利益,从而让秦穆公认识到灭郑并不符合自身长远利益。
四、拓展延伸题
10. 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对“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理解。
参考答案:
《烛之武退秦师》中,烛之武虽年迈,却依然挺身而出,为国家排忧解难,体现了个人在国家危难时刻的责任感。这告诉我们,每一个人都应关心国家命运,在关键时刻勇于担当,贡献力量。
五、参考答案汇总
| 题号 | 答案 |
|------|------|
| 1| B|
| 2| C|
| 3| A|
| 4| B|
| 5| 见解析 |
| 6| 见解析 |
| 7| 见解析 |
| 8| 见解析 |
| 9| 见解析 |
| 10 | 见解析 |
通过这份练习题,可以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烛之武退秦师》的内容和思想内涵,提升文言文阅读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建议在学习过程中多结合课文注释和背景资料,深入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文章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