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恪得驴》文言文翻译】《诸葛恪得驴》是出自《三国志·吴书·诸葛恪传》的一则小故事,讲述了东吴名臣诸葛恪在年少时机智应对他人刁难的故事。这篇文章虽短,却生动展现了诸葛恪的聪明才智与应变能力。
原文如下:
> 诸葛恪字元逊,诸葛亮兄瑾之子也。少有才名,权见而奇之。后为丹阳太守,以才称。尝与诸将宴,有一人献驴一头,其人曰:“此驴甚健,可试其力。”恪曰:“可。”遂命左右牵之,既而曰:“此驴非但能负重,亦能行远。”因令其牵之,以示众人。其人惭而退。
这段文字的大意是:
诸葛恪,字元逊,是诸葛亮的哥哥诸葛瑾的儿子。他从小便有才华和名声,孙权见到他后觉得他非常出色。后来他担任丹阳太守,以才能著称。有一次,他与各位将领一起饮酒,有人献上一头驴,并说:“这头驴很健壮,可以试试它的力气。”诸葛恪说:“可以。”于是命令手下牵来驴子,接着说:“这头驴不仅能够负重,还能走远路。”于是让那人牵着它,以此向众人展示。那人感到羞愧,只好退下。
翻译与解读:
诸葛恪是三国时期吴国的重要人物,出身名门,父亲是诸葛瑾,即诸葛亮的哥哥。他自幼聪慧,深得孙权赏识。文中讲述的是他在一次宴会中,面对一位献驴者的挑衅,巧妙地化解了尴尬局面。
那位献驴者可能是想通过“测试驴力”来考验诸葛恪的能力,甚至可能带有嘲讽之意。然而,诸葛恪并未直接反驳,而是顺势而为,先肯定驴的健壮,再提出“能行远”的说法,从而让对方无话可说,只能知难而退。
这个故事体现了诸葛恪的机智、幽默与处世之道。他没有正面冲突,而是用一种轻松的方式化解了可能的尴尬,既维护了自己的尊严,又不让对方难堪,充分展现了他作为一位政治家的智慧与风度。
总结:
《诸葛恪得驴》虽是一则简短的小故事,却蕴含深刻的道理。它告诉我们,在面对挑战或刁难时,冷静应对、灵活处理往往比硬碰硬更有效。同时,也展示了诸葛恪从小就展现出的非凡才智与处世能力,为他后来成为吴国重要大臣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