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蚍蜉撼树的意思】“蚍蜉撼树”是一个汉语成语,出自《庄子·逍遥游》:“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知!”后来在唐代诗人李商隐的《行次西郊作一百韵》中也有引用:“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这句话用来比喻力量微小的人或势力试图去动摇强大的事物,结果注定失败,带有讽刺和嘲笑的意味。
一、成语解析
项目 | 内容 |
成语 | 蚍蜉撼树 |
拼音 | pí fú hàn shù |
出处 | 《庄子·逍遥游》、李商隐《行次西郊作一百韵》 |
含义 | 比喻力量微小的人或势力妄图动摇强大的目标,结果注定失败。 |
用法 | 多用于形容人不自量力、企图做不可能的事。 |
感情色彩 | 贬义 |
近义词 | 不自量力、螳臂当车、以卵击石 |
反义词 | 力挽狂澜、量力而行、知难而进 |
二、成语来源与演变
“蚍蜉撼树”最早出现在《庄子·逍遥游》中,原意是说小小的虫子无法理解大鹏鸟的远大志向。后来,唐代诗人李商隐在《行次西郊作一百韵》中借用这一典故,来形容当时一些小人物试图对抗朝廷权威的行为,虽然有心,却毫无成效,因此被讥讽为“蚍蜉撼树”。
随着时间推移,“蚍蜉撼树”逐渐成为固定成语,广泛用于文学、口语及日常表达中,用来批评那些不切实际、不自量力的行为。
三、使用场景举例
场景 | 示例句子 |
批评他人不自量力 | “他想靠几句话就改变公司决策,简直是蚍蜉撼树。” |
描述失败的努力 | “尽管他们努力尝试,但终究还是蚍蜉撼树,无济于事。” |
文学作品中 | “在这场战争中,小国的反抗不过是蚍蜉撼树,徒劳无功。” |
四、总结
“蚍蜉撼树”是一个富有哲理的成语,形象地表达了“不自量力”的行为后果。它提醒人们要认清自身的能力和现实的力量对比,避免盲目行动。同时,也反映了中华文化中对“量力而行”、“知难而进”的重视。
通过了解这个成语的含义、出处和用法,我们不仅能更好地掌握汉语文化中的智慧,也能在实际生活中更加理性地看待问题和处理事情。
以上就是【蚍蜉撼树的意思】相关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