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榆的典故】“桑榆”一词,源自古代汉语,常用于表达晚年或晚年的成就与希望。它最早见于《后汉书·王允传》:“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意思是虽然在某一方面有所损失,但在另一方面却获得了补偿。这一典故后来被广泛引用,成为形容人虽年老但仍有作为、晚年有成的象征。
“桑榆”字面意思是指桑树和榆树,这两种树木在古代常被种植于田间地头,象征着农耕文明和生活安定。因此,“桑榆”也常用来比喻晚年或人生的后期阶段。
桑榆的典故总结
项目 | 内容 |
典故出处 | 《后汉书·王允传》:“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
原意 | 在一处失去的东西,在另一处得到弥补。 |
引申义 | 晚年有所成就,或晚年仍能有所作为。 |
文化象征 | 桑、榆代表农业和生活稳定,引申为人生后期的安稳与收获。 |
常用语境 | 多用于鼓励人珍惜时间,即使晚年也能有所建树。 |
后世引用 | 如唐代诗人李商隐、宋代文人等均有使用。 |
总结
“桑榆”的典故不仅体现了古人对人生阶段的深刻理解,也传达了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即使在人生中段有所失误或损失,只要不放弃,晚年依然可以有所收获和成就。这种思想在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提醒人们珍惜当下,努力奋斗,无论何时都不应轻言放弃。
以上就是【桑榆的典故】相关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