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失之毫厘】“失之毫厘”是一个常用的汉语成语,出自《礼记·大学》:“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后人引申为“失之毫厘,谬以千里”,意思是开始时只差一点点,结果却导致了巨大的偏差或错误。这个成语常用来提醒人们注意细节的重要性,尤其是在做事或决策时,不能忽视微小的疏忽。
一、成语释义
词语 | 含义 |
失之毫厘 | 指在开始时出现极小的错误或偏差 |
谬以千里 | 意思是由于最初的微小失误,最终导致了极大的后果 |
二、出处与演变
出处 | 内容 |
《礼记·大学》 | 原文为“致知在格物”,后人引申为“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
现代使用 | 常用于强调细节决定成败,提醒人们重视小事 |
三、用法与例句
使用场景 | 例句 |
工作/学习中 | 这个项目失败的原因,就是一开始没注意数据输入的准确性,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
日常生活 | 做事要细心,不要因为一时疏忽,导致后面出大问题,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
教育领域 | 老师经常告诫我们,学习不能马虎,否则会因小失大,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
四、相关成语对比
成语 | 含义 | 与“失之毫厘”的关系 |
一失足成千古恨 | 强调一次错误可能带来终身遗憾 | 类似但更强调后果严重性 |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 强调积累的重要性 | 更积极,强调从基础做起 |
以小见大 | 通过细节看出整体 | 与“失之毫厘”有相似之处,但更偏向观察力 |
五、总结
“失之毫厘,谬以千里”这一成语不仅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也蕴含着丰富的现实意义。它提醒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注重细节,尤其是在关键环节上不能有丝毫松懈。无论是工作、学习还是生活中的每一个选择,都可能影响到未来的走向。因此,养成严谨细致的习惯,是避免“失之毫厘”的重要方式。
通过理解并运用这一成语,我们可以在实践中更加理性地面对问题,减少因小失大的情况发生。
以上就是【成语失之毫厘】相关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