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菽什么意思】“粟菽”是一个较为文言的词语,常见于古代文献或诗词中。它由“粟”和“菽”两个字组成,分别指代不同的农作物,常用来泛指粮食作物,有时也象征着农耕生活或百姓的生计。
一、词语解释
1. 粟:原指小米,是古代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后来也泛指谷物。
2. 菽:原指豆类作物,如大豆、小豆等,也是古代常见的粮食来源。
因此,“粟菽”合起来通常用来表示各种粮食作物,也可引申为农耕生产的象征,或指代普通百姓的生活资料。
二、常见用法与出处
词语 | 含义 | 出处/例子 |
粟 | 小米,谷物 | 《诗经·豳风·七月》:“十月纳禾稼,黍稷重穋,禾麻菽麦。” |
菽 | 豆类作物 | 《孟子·梁惠王上》:“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虽未直接提到“菽”,但“豆”属“菽”类) |
粟菽 | 泛指粮食作物 | 古代文人常用以表达对农耕生活的关注或对百姓疾苦的体恤 |
三、现代意义与使用场景
在现代汉语中,“粟菽”已较少单独使用,但在文学、历史研究或古文阅读中仍有一定的出现频率。它常用于以下几种情况:
- 文学创作:如诗词、散文中借“粟菽”表达对农耕文化的赞美或对民生的关注。
- 历史研究:用于分析古代农业结构、经济状况。
- 文化传承:作为传统文化符号,用于教育或文化宣传中。
四、总结
项目 | 内容 |
词语含义 | “粟”指小米,“菽”指豆类,合称泛指粮食作物 |
常见出处 | 《诗经》《孟子》等古代文献 |
现代使用 | 多用于文学、历史研究或文化表达 |
引申意义 | 象征农耕生活、百姓生计或传统文化 |
结语:
“粟菽”虽是古语,但它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反映了古代社会对粮食和农业的重视。了解这一词语,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化和历史背景。
以上就是【粟菽什么意思】相关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