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的受】在《孟子·鱼我所欲也》中,“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的句子,是孟子关于“义利之辨”的重要论述之一。其中“受”字是理解整句话的关键。本文将围绕“受”字的含义进行总结,并通过表格形式清晰呈现其语义与用法。
一、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出自《孟子·鱼我所欲也》,意思是:即使有丰厚的俸禄(万钟),如果不去分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它。这里的“受”指的是“接受”或“领取”,但并非泛指任何接受行为,而是特指在没有判断礼义的前提下接受利益。
孟子强调,在面对物质利益时,应当以“义”为先,不应因贪图富贵而放弃道德原则。因此,“受”在这里带有一定的贬义色彩,表示一种轻率、不合道义的接受行为。
二、关键词解析
汉字 | 含义 | 在句中的意义 | 词性 | 是否褒义/贬义 |
受 | 接受、领受 | 接受俸禄 | 动词 | 贬义(无礼义判断) |
三、“受”字的多义性分析
在古汉语中,“受”是一个多义字,常见的含义包括:
1. 接受、领受:如“受命”、“受赏”;
2. 承受、遭受:如“受苦”、“受难”;
3. 被动接受:如“受骗”、“受骗于人”。
但在“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这一句中,“受”是“接受”的意思,但带有明显的道德批判意味,说明这种接受是缺乏理性判断和道德考量的。
四、语境与道德内涵
孟子通过这句话,表达了他对“义利之辨”的深刻思考。他认为,人应当以“义”为本,而不是一味追求物质利益。如果一个人为了利益而不顾礼义,那么他的行为就是不道德的。
因此,“受”在此处不仅是一个动词,更是一种态度的体现——即是否在利益面前保持清醒与操守。
五、结语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的“受”,在语义上是“接受”,但在道德层面则是“盲目接受”。孟子借此提醒人们,在面对诱惑时,应坚守道义,不可因一时之利而丧失人格与原则。
表格总结:
项目 | 内容 |
出处 | 《孟子·鱼我所欲也》 |
原文 |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
“受”含义 | 接受、领受 |
语义色彩 | 贬义(无礼义判断) |
孟子观点 | 强调义利之辨,反对无道德地接受利益 |
字义扩展 | 接受、承受、被动接受等(根据语境变化) |
如需进一步探讨孟子思想或其他经典文本,欢迎继续提问。
以上就是【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的受】相关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