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锱铢必算】在古代汉语中,“锱铢必算”是一个常用于描述人极度精明、计较细小利益的成语。它出自《汉书·货殖传》,原意是指连极小的重量单位也要仔细计算,引申为对钱财、利益的极度计较。在文言文中,这种表达方式往往带有讽刺或批评的意味,用来形容那些过于吝啬或过于计较的人。
“锱”与“铢”是古代的重量单位,一锱等于六铢,一两等于二十四铢。因此,“锱铢”常用来形容极其微小的物品或利益。而“必算”则表示必须计算、不能忽视。合起来,“锱铢必算”就是指对任何微小的利益都要进行精确计算,不放过任何一点可能的收益。
在古代社会,尤其是在商业和官场中,这种行为有时被视为一种美德,即精于算计、善于理财;但更多时候,它被看作是一种贬义词,暗示一个人过于自私、斤斤计较,缺乏宽广的胸怀和远大的眼光。
文言文“锱铢必算”总结表
项目 | 内容说明 |
成语来源 | 出自《汉书·货殖传》 |
字面意思 | 指连极小的重量单位也要计算 |
引申含义 | 形容人极度精明、计较细小利益 |
使用场景 | 多用于批评或讽刺那些过于吝啬、计较利益的人 |
文化内涵 | 反映了古代社会对金钱、利益的态度,也体现了儒家对节俭与诚信的重视 |
现代应用 | 常用于描述某人在经济或人际关系中过于计较,缺乏大度 |
相关成语 | 如“斤斤计较”、“小气鬼”、“唯利是图”等 |
综上所述,“锱铢必算”不仅是一个文言成语,更是一种文化现象的体现。它反映了古人对财富管理的重视,也揭示了人性中对利益的执着。在现代社会中,虽然我们提倡理性消费与合理规划,但“锱铢必算”的态度仍值得我们反思:是否在追求利益的同时,忽略了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与情感?
以上就是【文言文锱铢必算】相关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