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贤贤易色名词解释】一、
“贤贤易色”出自《论语·学而》篇,原文为:“子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这句话是孔子对“学”的一种理解,强调一个人如果能够做到尊重贤德之人、不重外表、重视内在品德,那么即使没有系统学习,也可以称为有学问的人。
“贤贤易色”中的“贤”字有两个含义:第一个“贤”指贤德之人,第二个“贤”是动词,意为尊重、推崇;“易色”则指不以容貌或外貌为重,而是看重人的德行和才能。因此,“贤贤易色”可以理解为:尊敬贤德之人,而不被其外表所迷惑。
在古代社会,人们往往容易被外貌吸引,忽视内在品质。孔子提出“贤贤易色”,意在引导人们注重道德修养,提升自我品格,而非仅仅追求外在的美。
二、表格展示
词语 | 含义 | 出处 | 拓展说明 |
贤贤 | 第一个“贤”指贤德之人;第二个“贤”为动词,意为尊重、推崇 | 《论语·学而》 | 强调对贤者的敬重,体现儒家重德思想 |
易色 | 不以容貌为重,而以德行为先 | 《论语·学而》 | 反映孔子反对以貌取人,提倡内在修养 |
贤贤易色 | 尊敬贤德之人,不被其外表所迷惑 | 《论语·学而》 | 是孔子对“学”的一种诠释,强调品德高于外在 |
现代意义 | 鼓励人们重视内在品质,不被表象所左右 | —— | 在当今社会仍具现实指导意义 |
三、结语
“贤贤易色”不仅是孔子对“学”的深刻理解,也体现了儒家文化中对道德修养的高度重视。在现代社会,这一理念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提醒我们在评价他人时应更加关注其品德与能力,而非仅凭外表判断。
以上就是【贤贤易色名词解释】相关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