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材分析
《陶罐和铁罐》是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的一篇寓言故事。这篇课文通过讲述陶罐和铁罐之间的对话,揭示了不同的性格特点以及由此带来的不同命运。陶罐谦虚、宽容,而铁罐则骄傲自大、固执己见。最终,陶罐被人们视为珍贵的艺术品,而铁罐却化为泥土消失在历史长河中。这个故事旨在教育学生要正确看待自己与他人,学会尊重和平等对待每一个人。
二、学情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三年级的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初步的阅读理解能力。但鉴于寓言故事的特点,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深入挖掘故事背后的深刻含义,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三、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本课生字词;能够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能复述故事内容。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理解陶罐和铁罐的性格差异及其导致的不同结局;学习运用对比手法进行写作。
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懂得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的人生哲理;培养团结协作的精神品质。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陶罐和铁罐之间发生的故事情节,体会两者性格上的鲜明对比。
难点:从故事中提炼出人生哲理,并将其内化为自身的行为准则。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相关图片资料、分角色表演所需道具等。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一段关于古代陶器制作工艺的视频短片,激发学生对陶器的兴趣。随后提问:“你们知道这些精美的陶器是如何被保存下来的吗?”引出课题——《陶罐和铁罐》。
(二)初读感知
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圈画出生字新词,借助工具书解决疑问。然后请几位同学分别朗读课文,检查预习效果。
(三)细读品味
1. 分析人物形象
- 陶罐:温和有礼、谦逊有加
- 铁罐:傲慢无礼、目空一切
2. 探讨结局原因
- 陶罐:珍惜彼此关系,保持良好心态
- 铁罐:轻视他人感受,缺乏包容心
3. 总结寓意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最后陶罐成为了文物,而铁罐却消失了呢?从而得出结论:做人应当谦虚谨慎,不可妄自尊大。
(四)拓展延伸
组织学生开展一次以“假如我是陶罐/铁罐”为主题的演讲比赛,鼓励他们结合实际生活发表看法。
七、作业布置
1. 抄写本课生字词两遍;
2. 完成配套练习册中的习题;
3. 将今天学到的道理写成一篇日记。
八、板书设计
陶罐和铁罐
|性格特征|陶罐|铁罐|
|---|---|---|
|态度|谦虚|骄傲|
|结果|成为文物|消失不见|
九、教学反思
本节课采用多种教学手段相结合的方法,既注重基础知识的学习,又强调能力的培养。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参与度较高,课堂氛围活跃。不过,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还需进一步优化教学策略,使每位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