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第四章中,重点探讨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基本特征及其内在矛盾。其中,第二、三节内容围绕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运行机制、资本积累过程以及其带来的社会影响展开,揭示了这一制度的本质和历史局限性。
首先,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以私有制为基础,生产资料主要掌握在资本家手中。劳动者不拥有生产资料,只能通过出卖劳动力来换取工资,维持自身生存。这种生产关系决定了劳动者的地位和命运,也构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结构。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本质上是一种以追求利润为核心目标的经济体系,资本的不断增值是其根本动力。
其次,资本积累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核心过程。资本家通过剥削工人的剩余价值来实现资本的积累,这是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基本规律。剩余价值的产生不仅来源于工人的劳动,还依赖于对劳动时间的延长和劳动强度的提高。这一过程虽然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但也加剧了社会的不平等,使工人阶级处于被压迫的地位。
此外,资本主义经济制度还表现出周期性的经济危机。由于生产的社会化与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资本主义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供需失衡、失业率上升和贫富差距扩大等问题。经济危机的周期性爆发,反映了资本主义制度内部的深刻矛盾,也说明了其历史局限性。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资本主义虽然推动了工业革命和社会生产力的飞跃,但它并不能消除社会的不公与矛盾。马克思主义认为,只有通过无产阶级的解放运动,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才能真正实现社会的公平与正义。
综上所述,第四章二、三节通过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深入分析,揭示了其本质特征与内在矛盾。这不仅有助于我们理解资本主义社会的运作逻辑,也为进一步探索更公正的社会制度提供了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