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期,晋国与秦国联合出兵攻打郑国。郑国形势危急,国君郑文公派遣大夫烛之武前往秦国,试图说服秦穆公撤军。
烛之武夜缒而出,来到秦军营中。他见到秦穆公后,并未直接请求退兵,而是从秦国的长远利益出发,分析了当前局势。
他说:“秦、晋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自己将要灭亡。如果郑国被灭,对秦国来说并无好处,反而会增强晋国的实力。晋国强大之后,必然会威胁到秦国。这就像一个邻国强大,而自己却变得弱小一样,这是很危险的。”
接着,他又说:“如果秦国能留下郑国作为东道主,为秦国提供便利,那么秦国在东方的扩张将更加顺利。郑国虽然弱小,但愿意成为秦国的盟友,为秦国提供物资和资源。这对秦国来说,是百利而无一害的事情。”
秦穆公听后,觉得烛之武所说有理,便决定撤军,并与郑国结盟,派兵驻守郑国以保护其安全。
晋国得知秦军撤退,也只好撤兵,郑国因此得以保全。
这篇故事展现了烛之武的智慧与口才,他凭借三寸不烂之舌,成功化解了一场危机,体现了古代外交策略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