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初步认识“吨”这一质量单位,了解其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比较、动手操作等活动,引导学生建立“吨”的表象,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和合作意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节约资源、爱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 重点: 理解“吨”的概念,掌握“吨”与“千克”之间的换算关系。
- 难点: 建立“1吨”的具体感知,能在实际生活中正确运用“吨”这个单位。
三、教学准备:
- 教具:多媒体课件、图片、实物(如书包、水桶等)、电子秤
- 学具:练习本、铅笔、直尺
四、教学过程:
1. 情境导入(5分钟)
教师出示一组图片,内容包括:一辆大卡车、一列火车、一个集装箱、一袋大米等。提问:
> “这些物体的重量都很大,我们用什么单位来表示它们的重量呢?”
引导学生回忆已学的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并引出新的单位“吨”。
板书课题:三年级上册数学《吨的认识》
2. 探究新知(15分钟)
(1)认识“吨”
教师讲解:
> “吨是比千克更大的质量单位,1吨等于1000千克。”
板书:1吨 = 1000千克
(2)感受“吨”的大小
让学生通过实际活动感受“吨”的重量:
- 请一名学生背起一个重约25千克的书包,问:“如果一个人背上10个这样的书包,大约有多重?”
- 引导学生计算:25×10=250(千克)
- 再问:“那么要背多少个这样的书包才是一吨呢?”
- 计算:1000÷25=40(个)
让学生想象:背上40个书包,大概是什么感觉?
(3)举例说明
教师举例说明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重量可以用“吨”来表示:
- 一头大象约重6吨
- 一节火车车厢约重60吨
- 一辆小汽车约重1.5吨
3. 巩固练习(10分钟)
(1)单位换算练习
出示题目:
- 3吨 = ( )千克
- 5000千克 = ( )吨
- 2吨500千克 = ( )千克
- 8000千克 = ( )吨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完成后集体订正。
(2)判断题
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 一个西瓜重300克。( )
- 一头牛重500千克。( )
- 一列火车重200吨。( )
- 一个苹果重1吨。( )
学生举手回答,教师点评。
4. 实践活动(10分钟)
分组进行“吨的体验”活动:
每组领取不同重量的物品(如沙袋、水桶等),尝试估算其重量,并用电子秤测量,看看是否接近“吨”的标准。
教师巡视指导,鼓励学生互相交流,分享自己的估算经验。
5. 小结与拓展(5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
- 我们认识了“吨”这个质量单位;
- 知道了1吨=1000千克;
- 通过实践活动,增强了对“吨”的感性认识。
拓展思考:
> “如果我们要运输一批货物,怎样选择合适的运输工具?为什么需要知道货物的重量?”
鼓励学生课后查阅资料或与家长讨论,进一步理解“吨”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五、作业布置:
1. 完成课本第XX页的练习题。
2. 在家中寻找一件用“吨”表示重量的物品,并记录下来,下节课分享。
六、板书设计:
```
三年级上册数学《吨的认识》
1吨 = 1000千克
吨:比千克大的单位
生活中常见的吨:大象、火车、汽车等
单位换算:
3吨 = 3000千克
5000千克 = 5吨
```
七、教学反思(教师自评):
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建立了“吨”的概念,特别是在实践活动中,学生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吨”的大小。但在部分学生中仍存在单位换算不熟练的问题,需在后续教学中加强练习与巩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