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元方候袁公》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陈元方候袁公》是一篇出自《世说新语·政事》的文言短文,讲述了东汉时期少年陈元方(即陈纪)在拜访袁公时,面对对方提问所表现出的机智与才思。文章虽短,却生动展现了古代士人之间的对话风范,以及少年才子的聪慧与胆识。
一、原文
> 陈元方年十一岁时,候太丘长袁公。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闻乎?”
> 元方曰:“贤父在太丘,弘义于乡里,以德化人,不以势压人,故远近皆称。”
> 公曰:“若此,汝父非贤者邪?”
> 元方曰:“不然。夫贤者,不以一善为足,而以天下为心;不以一时之誉为荣,而以万世之德为志。吾父虽有小善,未足以称贤也。”
> 公叹曰:“善哉!汝年少而能言理,真可谓后生可畏也。”
二、注释
- 陈元方:字季方,东汉名士,陈寔之子,与其兄陈元礼并称“陈氏二龙”。
- 候:拜访、问候。
- 太丘长:太丘县令,袁公时任此职。
- 贤家君:对他人父亲的尊称,意为“您父亲”。
- 弘义:弘扬道义。
- 以德化人:用道德感化别人。
- 不以势压人:不凭借权势压迫他人。
- 若此:如果是这样。
- 不然:不是这样的。
- 贤者:有德行的人。
- 不以一善为足:不因一件善事就满足。
- 以天下为心:把天下人的福祉放在心上。
- 一时之誉:短暂的名声。
- 万世之德:长远的道德功业。
- 后生可畏:年轻人值得敬佩,不可轻视。
三、翻译
陈元方十一岁的时候,去拜访担任太丘县令的袁公。袁公问他:“您父亲在太丘任职,远近的人都称赞他,你听到了什么?”
陈元方回答:“我父亲在太丘,弘扬道义,教化乡邻,不靠权势压制别人,所以远近的人都称赞他。”
袁公又问:“如果这样,那你父亲难道不是贤人吗?”
陈元方说:“不是这样的。真正有德行的人,不会因为一件善事就满足,而是把天下人的利益放在心上;不会因为一时的赞誉而自满,而是追求长久的道德功业。我父亲虽然有一些善行,但还不能被称为真正的贤人。”
袁公感叹道:“说得真好!你年纪轻轻就能讲出这么有道理的话,真是让人佩服,后生可畏啊!”
四、赏析
这篇短文通过陈元方与袁公的对话,展现了少年陈元方的聪明才智和深刻见解。他在回答中不仅肯定了父亲的品德,也提出了更高层次的道德标准,体现出他对“贤”的深刻理解。袁公对他的赞赏,也反映出当时社会对才学与德行并重的价值观。
文章语言简练,内容深刻,既有历史背景,又有哲理思考,是学习文言文、了解古代士人风貌的佳作。
结语:
《陈元方候袁公》虽篇幅短小,却寓意深远,不仅展示了陈元方的才华,也反映了东汉时期士人阶层对道德修养的重视。阅读此文,不仅可以提高文言文的理解能力,还能从中感受到古人对“贤”的追求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