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一等奖教案】一、教材分析
《我的叔叔于勒》是法国著名作家莫泊桑创作的一篇短篇小说,选自初中语文教材。作品通过一个普通家庭对“叔叔于勒”的态度变化,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金钱与亲情之间的矛盾,反映了人性的复杂与社会的冷漠。文章语言朴实却富有深意,情节曲折但结构严谨,是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情感体验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文本。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目标
- 理解小说的主要内容和人物形象;
- 掌握小说的叙事结构和写作手法;
- 学会分析人物性格及其背后的社会原因。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 通过自主阅读、小组讨论等方式,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 引导学生运用比较、归纳等方法分析人物心理变化。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 培养学生对亲情、人性的关注与思考;
-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和人生观。
三、教学重难点
- 重点:分析人物性格及心理变化,理解小说主题。
- 难点:体会作者通过人物命运反映的社会现实,感悟作品的思想内涵。
四、教学准备
-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文录音、相关背景资料;
-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了解作者莫泊桑及其作品风格。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整体感知,初步理解
1. 导入新课(5分钟)
- 通过提问:“如果你的亲人突然发了财,你会怎么对待他?”引发学生兴趣;
- 引出课题《我的叔叔于勒》,并介绍作者莫泊桑。
2.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5分钟)
-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圈画关键语句;
- 教师引导学生梳理故事脉络,明确主要人物及其关系。
3. 初步分析人物形象(10分钟)
- 分组讨论: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态度发生了哪些变化?
- 小组代表发言,教师总结人物性格特征。
第二课时:深入分析,理解主题
1. 精读课文,品味语言(15分钟)
- 选取关键段落进行品读,如“于勒的信”、“船上相遇”等;
- 引导学生体会语言背后的深层含义。
2. 分析人物心理变化(15分钟)
- 通过对比菲利普夫妇在不同情境下的反应,分析其心理变化;
-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他们会因金钱而改变对亲人的态度?
3. 探讨主题思想(10分钟)
- 讨论:小说通过“于勒”的命运表达了怎样的社会现象?
- 引导学生联系现实生活,思考金钱与亲情的关系。
第三课时:拓展延伸,深化感悟
1. 角色扮演与情景再现(15分钟)
- 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片段,再现故事情节;
- 通过表演加深对人物情感的理解。
2. 写作训练(10分钟)
- 题目:“如果我是菲利普的儿子”,写一段内心独白;
- 鼓励学生表达自己对亲情与金钱的看法。
3. 课堂小结与作业布置(5分钟)
- 总结本课主要内容与收获;
- 布置作业:写一篇读后感,字数不少于500字。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思考,在思考中成长。通过多层次的阅读活动,帮助学生逐步深入理解文本内涵,培养其独立思考与表达能力。同时,结合现实生活中的案例,增强教学的现实意义与感染力。
七、板书设计
```
我的叔叔于勒
——莫泊桑
人物:菲利普夫妇、于勒、若瑟夫
情节:盼于勒 → 见于勒 → 躲于勒
主题:金钱与亲情的冲突
思想:揭露资本主义社会的人情冷暖
```
八、教学评价
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及学生反馈,综合评价教学效果,不断优化教学策略,提升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