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网络 > 精选范文 >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及翻译重点虚词

2025-07-09 12:10:52

问题描述: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及翻译重点虚词,有没有大佬愿意点拨一下?求帮忙!

最佳答案

推荐答案

2025-07-09 12:10:52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及翻译重点虚词】《烛之武退秦师》是《左传》中一篇经典的历史散文,讲述了郑国在危急关头,由大夫烛之武凭借智慧与口才说服秦穆公撤军的故事。这篇文章不仅展现了古代外交的智慧,也蕴含了丰富的文言知识,尤其是对虚词的运用尤为突出。

一、原文节选

> 《烛之武退秦师》(节选)

> 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 ……

> 烛之武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 许之。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二、白话翻译

秦、晋两国包围了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如果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那我也不敢冒犯您。跨越别国来统治远方的土地,您知道这是很难的。为什么要灭掉郑国来增加邻国的实力呢?邻国实力增强,您的力量就相对削弱了。

烛之武说:“我年轻时还比不上别人,现在年老了,已经没有什么能力了。”郑文公说:“我没能早些重用您,现在情况紧急才来找您,这是我的过错。但是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

烛之武答应了。夜里他用绳子从城墙上吊下去,去见秦穆公说:“秦、晋两国包围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如果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

三、重点虚词解析

在《烛之武退秦师》中,虚词的使用非常讲究,它们在句中起着承上启下、表语气、表结构等重要作用。以下是几个常见的重点虚词及其用法分析:

1. “之”

- 用法:作助词,表示所属关系或宾语前置。

- 例句:

-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 “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使“臣壮”成为状语。

- “许之。”

- “之”指代前面提到的“烛之武”,作宾语。

2. “也”

- 用法:表判断或强调语气。

- 例句:

- “郑既知亡矣。”

- “矣”表完成,“也”加强语气,表示肯定。

-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 “也”用于句末,表示感叹或强调。

3. “以”

- 用法:表示目的、原因或手段。

- 例句:

- “敢以烦执事。”

- “以”表示目的,“以”后接动词,意为“来”。

- “越国以鄙远。”

- “以”表示目的,“用来”之意。

4. “焉”

- 用法:疑问代词,相当于“哪里”;也可作语气助词。

- 例句:

- “焉用亡郑以陪邻?”

- “焉”作疑问代词,“哪里”之意,整句意为“为什么要灭郑来增加邻国的力量呢?”

5. “者”

- 用法:用于句末,表示停顿或列举。

- 例句:

- “郑既知亡矣。”

- “矣”表完成,“者”不单独出现,但常与“也”连用,如“者也”。

四、总结

《烛之武退秦师》不仅是一篇精彩的外交辞令,更是一部语言艺术的典范。文中通过巧妙运用虚词,增强了表达的逻辑性和语气的层次感。掌握这些虚词的用法,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结构和语义,提升古文阅读与写作的能力。

如果你正在学习文言文,不妨多读几遍这篇课文,结合注释和译文,逐步掌握其中的语言规律和修辞技巧。

免责声明:本答案或内容为用户上传,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遇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