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禹锡《西塞山怀古》原文及赏析】《西塞山怀古》是唐代诗人刘禹锡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全诗借古讽今,抒发了对历史兴亡的感慨,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注。这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是刘禹锡怀古诗中的代表作之一。
原文:
> 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诗歌背景:
《西塞山怀古》写于唐穆宗长庆年间(821年—824年),当时刘禹锡被贬至夔州(今重庆奉节)。他在游览西塞山时,触景生情,联想到历史上吴国、东晋等政权在此地的兴衰,感慨万千,遂写下此诗。
西塞山位于今湖北省黄石市,是长江边的一处险要之地。历史上曾是军事重镇,多次成为兵家必争之地。刘禹锡借此地的历史变迁,表达对国家统一和民族兴衰的思考。
逐句赏析:
第一句: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王濬”是西晋名将,他率水师伐吴,从益州(今四川)顺江而下,最终攻破建康(今南京),灭掉东吴。这一句点明了历史上的重大事件——晋灭吴之战,同时“金陵王气黯然收”则暗示着昔日繁华的都城已随王朝更替而消逝。
第二句: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千寻铁锁”指的是吴国在长江中设下的铁索防线,试图阻挡晋军进攻,但最终还是被攻破。“一片降幡”则是指吴国投降的旗帜。这两句形象地描绘了战争的失败与王朝的覆灭,充满历史的沧桑感。
第三句: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这句诗由历史转到现实,感叹人世间的兴衰更替令人感伤,而山河却依然如旧,静静地守护着过往的岁月。这里的“山形依旧”与“人世几回伤往事”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时间的无情与自然的永恒。
第四句: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四海为家”出自《史记》,意指天下一统,百姓安居乐业。刘禹锡在这里似乎是在表达对当朝盛世的肯定,但也暗含对过去战乱的反思。“故垒萧萧芦荻秋”则描绘了一幅荒凉的秋景,暗示着昔日的战火已经远去,但历史的痕迹仍依稀可辨。
艺术特色:
1. 借古讽今:全诗虽以怀古为主,但实则寄托了作者对现实的思考。通过对历史的回顾,反映出对国家命运的关注。
2. 对比手法:诗中通过“人世几回伤往事”与“山形依旧枕寒流”的对比,增强了情感的深度与哲理的意味。
3. 语言凝练:诗句简洁有力,意象丰富,具有极强的画面感和历史厚重感。
总结:
《西塞山怀古》不仅是一首怀古诗,更是一首历史反思之作。刘禹锡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回顾,表达了对国家统一、和平稳定的向往,同时也揭示了历史变迁中的无常与人性的复杂。这首诗以其深邃的思想内涵和精湛的艺术表现,成为中国古代诗歌中的经典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