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网络 > 精选范文 >

《毫米的认识》说课稿

2025-07-11 10:12:34

问题描述:

《毫米的认识》说课稿,真的撑不住了,求高手支招!

最佳答案

推荐答案

2025-07-11 10:12:34

《毫米的认识》说课稿】一、说教材

《毫米的认识》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测量”中的内容。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厘米”这一长度单位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入“毫米”这个更小的长度单位。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初步建立毫米的表象,理解毫米与厘米之间的关系,并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为后续学习更大或更小的长度单位打下基础。

二、说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认识毫米,了解毫米在生活中的应用,掌握毫米与厘米之间的换算关系。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比较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空间观念。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测量的兴趣,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说教学重难点

- 重点:理解毫米的概念,掌握毫米与厘米之间的换算关系。

- 难点:建立1毫米的直观表象,能在实际生活中正确使用毫米单位。

四、说教法与学法

本节课采用“情境导入—探究新知—实践应用—总结提升”的教学模式。

1. 情境导入法:通过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需要用到毫米的物品(如手机厚度、硬币直径等),引发学生兴趣,引出课题。

2. 探究发现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直尺、量物体等方式,自主发现毫米的存在及其意义。

3. 合作学习法:组织小组合作,共同完成测量任务,增强学生的协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4. 多媒体辅助法:利用课件展示直尺放大图、毫米刻度对比图等,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毫米的概念。

五、说教学过程

1. 情境导入(5分钟)

教师出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图片,如手机、书本、笔等,提问:“这些物品的长度用‘厘米’来表示是否合适?有没有比‘厘米’更小的单位?”从而引出“毫米”的概念。

2. 探究新知(15分钟)

- 展示直尺,引导学生观察直尺上的刻度,发现“厘米”之间的每一小格就是“毫米”。

- 通过实物演示,让学生用手势比划1毫米的长度,感受其微小。

- 通过小组合作,用直尺测量课本、铅笔等物品的长度,记录数据,体验毫米的实际应用。

- 引导学生归纳:1厘米=10毫米,建立毫米与厘米之间的换算关系。

3. 巩固练习(10分钟)

- 完成教材中的基础练习题,如填空、选择、判断等。

- 设计实际测量活动,如测量文具盒的厚度、橡皮的宽度等,要求用毫米作答。

- 开展“比一比”小游戏,看谁测得最准确,激发学生参与热情。

4. 总结提升(5分钟)

- 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谈谈自己的收获。

- 教师总结毫米的意义、单位换算及实际应用,强调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 布置课后作业:回家测量家中一件物品的长度,并用毫米作答。

六、说板书设计

板书以简洁明了的方式呈现本节课的重点

```

毫米的认识

1厘米 = 10毫米

毫米是比厘米更小的长度单位

生活中常用毫米测量细小物体

```

七、说教学反思

本节课注重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通过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活动中逐步建立毫米的表象。同时,在教学过程中也应关注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情况,适当调整教学节奏,确保每位学生都能有所收获。

总之,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不仅掌握了毫米的基本知识,还增强了动手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为今后学习更复杂的测量内容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免责声明:本答案或内容为用户上传,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遇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