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取氧气---过氧化氢制取氧气》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学生能够理解过氧化氢分解制取氧气的化学反应原理,掌握实验操作的基本步骤和注意事项,学会正确使用实验仪器进行气体的制取与收集。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探究的方式,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的能力,提升学生动手实践能力与科学探究意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兴趣,培养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增强环保意识和安全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 重点:过氧化氢分解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及实验操作。
- 难点:催化剂(如二氧化锰)的作用及其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三、教学准备:
- 实验器材:试管、铁架台、导管、集气瓶、水槽、酒精灯、火柴、量筒等。
- 实验药品:过氧化氢溶液、二氧化锰、蒸馏水。
- 其他:多媒体课件、实验记录表。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我们日常生活中哪些地方需要用到氧气?如何在实验室中制取氧气?”引出课题“制取氧气——过氧化氢制取氧气”。
2. 新课讲解(10分钟)
- 化学反应原理:
过氧化氢(H₂O₂)在催化剂(如MnO₂)作用下分解生成水和氧气。
化学方程式为:
$$
2H_2O_2 \xrightarrow{MnO_2} 2H_2O + O_2\uparrow
$$
- 实验装置介绍:
展示实验装置图,讲解各部分仪器名称及作用,如发生装置、收集装置等。
3. 实验探究(20分钟)
- 实验步骤:
1. 在试管中加入少量二氧化锰。
2. 向试管中加入适量过氧化氢溶液。
3. 将导管连接到集气瓶,用排水法收集氧气。
4. 观察现象并记录。
- 注意事项:
- 实验过程中注意安全,避免接触药品。
- 使用酒精灯时要规范操作,防止烫伤。
- 收集气体时要注意气密性。
4. 分组讨论(10分钟)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并填写实验记录表,记录反应现象、气体颜色、收集方法等。完成后进行小组汇报,教师点评并总结关键点。
5. 总结与拓展(5分钟)
-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反应原理、实验操作要点以及催化剂的重要性。
- 布置课后作业:撰写实验报告,思考“如果没有催化剂,反应会怎样变化?”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实验探究的方式,让学生亲身体验化学反应的过程,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进一步引入其他制氧方法(如加热高锰酸钾),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六、板书设计:
```
一、反应原理:
2H₂O₂ → 2H₂O + O₂↑(MnO₂作催化剂)
二、实验步骤:
1. 加入MnO₂
2. 加入H₂O₂
3. 收集O₂(排水法)
三、注意事项:
- 安全操作
- 注意气密性
- 正确使用仪器
```
七、教学评价:
通过课堂观察、实验操作、实验报告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综合评价,注重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
备注:本教学设计为原创内容,结合实际教学情境编写,力求贴近学生认知水平,符合新课程标准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