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怀疑与学问》教案((省一等奖)及2022年部编版语文九上-)】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目标
- 理解课文内容,掌握作者提出的“怀疑是学问的基础”这一核心观点。
- 学习本文通过举例论证、引用名人名言等方法进行说理的写作特点。
-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 通过自主阅读、小组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文章结构和语言特色。
- 培养学生在学习中敢于质疑、善于思考的学习态度。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 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探索欲望,树立严谨治学的精神。
- 引导学生认识到“怀疑精神”在学习和生活中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 教学重点:理解“怀疑与学问”的关系,把握文章的中心论点。
-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如何运用多种论证方法来增强说服力。
三、教学准备
-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相关历史人物资料、课文朗读音频。
-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查找“怀疑”与“学问”相关的名言或事例。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提问:“你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情况?老师讲的内容,你觉得不对,但又不敢质疑?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文章,就是告诉我们要敢于怀疑。”
接着展示课题《怀疑与学问》,并简要介绍作者——顾颉刚,说明其在历史学界的影响力。
(二)初读感知(10分钟)
1.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标出不懂的词语和句子。
2. 教师讲解重点字词,如“辨伪去妄”、“大疑则大进”等。
3. 学生分组讨论:文章主要讲了什么?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三)精读分析(20分钟)
1. 整体结构分析
- 文章分为三个部分:提出论点、论证论点、总结升华。
- 引导学生找出每段的核心句,明确文章结构。
2. 论证方法分析
- 举例论证:如“古书有‘大疑则大进’之语”,举出古代学者的例子。
- 引用论证:引用顾炎武、朱熹等人的观点,增强说服力。
- 对比论证:将“不怀疑”与“善于怀疑”进行对比,突出怀疑的重要性。
3. 语言风格赏析
- 语言简洁明了,富有逻辑性。
- 多用设问、反问,引发读者思考。
(四)拓展延伸(10分钟)
1. 联系实际
- 讨论:在日常学习中,我们是否也存在“不敢怀疑”的现象?
- 鼓励学生分享自己因质疑而获得新发现的经历。
2. 名言积累
- 教师提供一些关于“怀疑与学问”的名言,如:“怀疑是智慧的源泉。”
- 学生摘抄并尝试仿写。
(五)课堂小结(5分钟)
-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怀疑”在学习中的重要性。
- 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保持独立思考的能力。
五、作业布置
1.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对课文的理解。
2. 写一篇短文,题目为《我从怀疑中学到了什么》,结合自身经历谈谈对“怀疑与学问”的理解。
六、板书设计
```
第18课《怀疑与学问》
——顾颉刚
一、中心论点:怀疑是学问的基础。
二、论证方法:
1. 举例论证
2. 引用论证
3. 对比论证
三、语言特点:简洁、逻辑性强、设问反问多
四、启示:敢于怀疑,才能不断进步。
```
七、教学反思(教师使用)
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合作探究,较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学生在讨论中表现出较强的思辨能力,但在引用论证部分仍需加强理解。今后可结合更多实例帮助学生深入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