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语交际:身边的(ldquo及小事及rdquo及》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小事”,学会从日常生活中发现话题,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情境创设、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等方式,激发学生的表达兴趣,培养倾听与交流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关注身边人、事、物的习惯,增强社会责任感与同理心。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 重点:引导学生围绕“身边的‘小事’”展开交流,提高口语表达的条理性与逻辑性。
- 难点:如何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自然表达,避免内容空洞或流于表面。
三、教学准备
-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相关图片或视频素材、情境卡片、评价表等。
- 学生准备:观察生活中的“小事”,记录自己的感受与想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出示几张日常生活中的照片(如:同学互相帮助、捡起地上的垃圾、主动让座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事情看起来很小,但它们却能体现出一个人的素质和修养。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身边的‘小事’’。”
(二)明确主题(5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小事”的含义,并说明本次口语交际的主题是“身边的‘小事’”。鼓励学生从自身经历出发,讲述一件让自己印象深刻的小事。
(三)情境创设(10分钟)
教师设置几个贴近学生生活的场景(如:在公交车上让座、帮助同学解答问题、整理教室卫生等),让学生分组进行情景模拟,练习如何用口语表达自己的行为和感受。
(四)小组交流(15分钟)
每组学生轮流讲述自己经历过的“小事”,其他成员认真倾听并提出问题或补充看法。教师适时给予指导,帮助学生丰富语言表达。
(五)展示与评价(10分钟)
每组选一名代表进行全班展示,其他学生可进行提问或点评。教师结合课堂表现和语言表达进行综合评价,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大胆表达。
(六)总结提升(5分钟)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小事”虽小,却能体现一个人的品质。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多观察、多思考、多表达。
五、作业布置
请学生回家后与家人分享一件自己经历过的“小事”,并写一段话记录下来,下节课进行交流。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贴近生活的主题,激发了学生的表达欲望,但在实际操作中部分学生仍存在表达不够清晰、内容不够具体的问题。今后应加强语言训练,注重引导学生从细节入手,提升口语表达的深度与广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