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氏之子扩写】在江南水乡的一个小村庄里,有一户姓杨的人家。家中有个年仅九岁的孩子,聪明伶俐,机智过人,村里人都称他为“杨氏之子”。他的父亲是位读书人,虽不富裕,却十分重视教育,常将儿子带在身边,教他识字、习文。
这天,村中来了几位外地的官员,他们听说杨家有这样一个聪慧的孩子,便想来考考他。于是,一位年长的官员笑着对杨氏之子说:“你年纪小小,可曾读过《论语》?”
孩子微微一笑,答道:“我虽年幼,但已能背诵《论语》大半,亦能理解其中道理。”
官员听后,觉得有趣,又问:“那你可知‘君子和而不同,周而不比’的意思吗?”
杨氏之子略一思索,回答道:“君子与人相处,求同存异,不因意见不同而疏远;待人接物,讲求公正,不因私情而偏袒。”
官员听了,连连点头,赞道:“此子才思敏捷,实属难得!”
又有官员打趣道:“你既如此聪明,可愿做我的弟子?将来必成大器。”
杨氏之子却不卑不亢地答道:“大人若真有意收我为徒,当先问我父是否允准,再论其他。”
众人一听,皆笑称其有礼有节,不失童心,却又不失分寸。
自此之后,杨氏之子的名字在村中传开,成为人人称赞的少年才子。他虽年少,却深知学无止境,常常独自坐在窗前,手捧书卷,沉思默想,立志将来要成为一个有学问、有担当的人。
岁月流转,杨氏之子渐渐长大,最终不负众望,考中进士,步入仕途,成为一代名臣。而他始终铭记着童年时的那份智慧与谦逊,不忘本心,以德服人,深受百姓爱戴。
这个故事,便是“杨氏之子”的由来,也成为了后人传颂的一段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