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13.金色的鱼钩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教学设计(板书设计教学】一、教材分析
《金色的鱼钩》是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的一篇精读课文,属于革命传统题材的文章。文章讲述了长征途中一位老班长为了照顾三个生病的小战士,用自己制作的鱼钩钓鱼,最终牺牲在草地上的感人故事。通过这一故事,学生可以感受到革命先烈坚定的信念、无私奉献的精神以及深厚的情感。
本课旨在引导学生理解人物形象,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学习通过细节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并从中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目标:
- 掌握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 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故事情节的发展脉络。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 学会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来分析人物形象。
- 培养学生自主阅读、合作探究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 感受老班长舍己为人、忠于革命的崇高品质。
- 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三、教学重难点
- 教学重点: 理解老班长的形象特点,体会其精神品质。
- 教学难点: 理解“金色的鱼钩”所象征的意义,感悟文本蕴含的深层情感。
四、教学准备
-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相关图片、视频资料、板书设计图。
-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查找有关长征的历史背景资料。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5分钟)
1. 情境导入:
播放一段关于长征的简短视频或展示红军过草地的照片,引导学生进入情境。
2. 提问激趣:
“你们知道在长征途中,红军战士是如何克服困难的吗?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文章,讲述了一个感人的故事。”
3. 揭示课题:
板书课题《金色的鱼钩》,并提出问题:“‘金色的鱼钩’有什么特别的意义呢?”
(二)初读感知(10分钟)
1. 自由朗读课文:
学生自读课文,标出生字词,初步了解文章内容。
2. 检查预习:
抽查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如“炊事员、收敛、喜出望外”等。
3. 整体感知:
引导学生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理清故事发展顺序。
(三)精读品析(20分钟)
1. 分段阅读,深入理解:
分段讲解课文,重点分析老班长的语言、动作、神态描写。
- 第一部分(开头至“他瘦得只剩一把骨头”):
介绍老班长的身份和任务,感受他的责任感和坚强意志。
- 第二部分(“我们不肯喝汤”到“他没吃一口”):
通过老班长为战士们找食物、自己却忍饥挨饿的情节,体会他的无私奉献。
- 第三部分(“最后一天”至结尾):
通过老班长牺牲的场景,感受他高尚的品格和崇高的精神。
2. 小组讨论:
提出问题:
- 老班长为什么坚持不离开队伍?
- “金色的鱼钩”象征着什么?
3. 教师点拨:
结合学生讨论,引导学生理解“金色的鱼钩”不仅是实物,更是老班长精神的象征。
(四)拓展延伸(10分钟)
1. 联系实际:
让学生结合现实生活,谈谈如何在生活中践行老班长的精神。
2. 情感升华:
播放《长征组歌》片段,让学生在音乐中再次感受革命先辈的伟大。
3. 布置作业:
- 写一篇短文,题目为《我心中的英雄——老班长》。
- 收集其他关于长征的故事,进行分享交流。
六、板书设计
```
金色的鱼钩
┌───────────────┐
│老班长│
│责任感 │
│忍饥挨饿 │
│舍己为人 │
└───────────────┘
↓
▲ 金色的鱼钩
│
└──→ 象征精神与信仰
```
七、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情境导入、分段阅读、合作探究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人物形象,激发了学生的情感共鸣。同时,通过板书设计,帮助学生梳理思路,强化记忆。今后可在教学中进一步加强学生的情感体验与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