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释之列传】太史公曰:夫忠直之士,不以言而显,亦不以位而荣。然其行也,可为后世法;其心也,可为万古师。若夫张释之者,虽非显赫之臣,然其刚正不阿、慎刑明理之风,足可与古之贤臣比肩。
张释之,字季,南阳穰人也。少时家贫,然好学不倦,通《尚书》《春秋》,尤精于律令。汉文帝初年,以孝廉举,补太子舍人,迁中郎将,后为廷尉。其在位之时,执法严明,不畏权贵,常以理服人,以德化民。
尝有盗高庙玉环者,事发,文帝怒,欲诛之。释之奏曰:“盗宗庙器物,罪当死。然臣以为,法者,天下之大本,不可因一时之怒而轻改。”文帝曰:“人臣不当如此!”释之对曰:“陛下若以私意废法,则天下何以守?”文帝默然良久,终从其议,止于弃市,未加极刑。
又有一次,上行幸上林苑,见一男子持弓,问之,曰:“欲射鹿。”文帝悦,欲赏之。释之谏曰:“此人无故持弓入禁地,非为猎鹿,实为伺机。”文帝曰:“善。”遂不赏,而命吏治其罪。
由此观之,释之之智,不仅在于知法,更在于察情;其勇,不仅在于执法,更在于守道。他不以权势为重,不以君命为先,唯以法度为准绳,以仁义为归宿。
然其性刚直,亦常遭人忌。有谗臣进言,谓其“不识时务”,文帝虽敬其才,亦不能全用。后出为淮南王相,未久卒。
太史公曰:张释之之志,不在高位,而在正道;其名,不在于显达,而在立身。昔人云:“法者,国之权衡也。”释之能守此道,虽处卑位,亦足称贤。后之君子,宜取法焉。
——《张释之列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