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盘古开天地》课文原文及知识点-】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中,神话故事一直占据着重要的位置。这些故事不仅富有想象力,还蕴含着古人对自然、生命和世界的理解与思考。其中,《盘古开天地》是小学语文教材中一篇极具代表性的课文,它讲述了远古时期一位名叫盘古的巨人如何用自己的一生开辟天地,创造了人类生存的世界。
一、课文原文
(以下为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盘古开天地》的课文内容)
很久很久以前,天和地还没有分开,宇宙混沌一片,像个大鸡蛋。盘古在这混沌之中孕育而生。他醒来后,看见周围一片黑暗,便拿起一把巨斧,朝混沌劈去。只听“轰”的一声,轻而清的东西慢慢上升,变成了天;重而浊的东西逐渐下沉,形成了地。
盘古怕天地会重新合在一起,就头顶着天,脚踩着地,站在中间。他每天长高一丈,天也随着升高一丈,地也随着变厚一丈。这样不知过了多少年,盘古的身体渐渐衰老,最终倒下了。
他的身体化作了世间万物:他的呼吸变成了风和云,他的声音变成了雷霆,他的左眼变成了太阳,右眼变成了月亮,他的四肢和躯干变成了高山,血液变成了江河,汗水变成了雨露,头发变成了星星……
从此以后,世界上有了日月星辰、山川河流,有了花草树木,也有了人类。
二、课文知识点梳理
1. 作者与背景
《盘古开天地》是一则中国古代神话故事,属于民间传说,没有确切的作者。它反映了古代先民对宇宙起源的想象,体现了中华民族“天人合一”的思想观念。
2. 主要内容
课文通过盘古开天辟地的过程,展现了人类对自然的敬畏与赞美。故事中,盘古以自己的生命为代价,创造了天地万物,表达了对生命、自然和宇宙的深刻思考。
3. 语言特色
- 生动形象:文章运用了大量比喻和拟人手法,如“他的呼吸变成了风和云”、“他的声音变成了雷霆”,使抽象的自然现象变得具体可感。
- 结构清晰:全文按照“混沌初开—盘古开天—盘古牺牲—万物形成”的顺序展开,层次分明,逻辑清晰。
- 情感丰富:通过描写盘古的勇敢与奉献,传递出一种无私、伟大的精神。
4. 写作方法
- 夸张手法:如“天每天升高一丈,地每天变厚一丈”,增强了故事的神奇色彩。
- 象征意义:盘古的身体化作万物,象征着生命的延续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5. 主题思想
课文通过盘古开天地的故事,表达了对自然的敬畏、对生命的尊重,以及对创造精神的赞美。同时也告诉人们,世界是由无数努力和牺牲换来的,我们要珍惜现在的生活。
三、学习建议
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学习这篇课文不仅要理解其表面意思,更要深入体会其中蕴含的文化内涵和精神价值。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加深理解:
- 朗读与背诵:反复朗读课文,感受语言的韵律美和节奏感。
- 讨论与交流:围绕“盘古为什么要开天地?”“你从盘古身上学到了什么?”等问题进行讨论。
- 拓展阅读:可以阅读其他中国神话故事,如《女娲补天》《精卫填海》,进一步了解中华文化中的神话体系。
四、总结
《盘古开天地》不仅是一篇充满想象力的神话故事,更是一堂生动的语文课。它让我们看到古人对世界的探索与思考,也激发了我们对自然和生命的热爱。希望同学们在学习这篇课文时,不仅能掌握知识,更能从中汲取力量,树立正确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