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网络 > 精选范文 >

2021年全国甲卷诗歌《和南丰先生出山之作》全面赏析

2025-08-10 10:55:57

问题描述:

2021年全国甲卷诗歌《和南丰先生出山之作》全面赏析,求路过的高手停一停,帮个忙!

最佳答案

推荐答案

2025-08-10 10:55:57

2021年全国甲卷诗歌《和南丰先生出山之作》全面赏析】在2021年全国高考语文试卷中,古诗文阅读部分选取了宋代诗人陈师道的《和南丰先生出山之作》,这首诗虽篇幅不长,却蕴含着深厚的情感与哲理,展现了作者对人生、仕途以及自然景色的独特感悟。本文将从诗歌的背景、内容、艺术特色及思想内涵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力求全面解读这首作品。

一、诗歌背景简述

《和南丰先生出山之作》是陈师道为回应其师曾巩(南丰先生)而作的一首诗。曾巩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以散文著称,与王安石、欧阳修等人并列“唐宋八大家”。他曾因仕途不顺而一度隐居,后又重新出仕。陈师道作为他的学生,深受其影响,诗风也带有明显的儒学气息与现实关怀。

“出山”一词,通常指隐士或官员重新入世,象征着一种由退隐到再出仕的过程。陈师道在此诗中,既表达了对老师的敬仰之情,也流露出自己对仕途与人生的思考。

二、诗歌原文及翻译

原文:

南丰先生出山来,我欲从之不可得。

行路难,行路难,出门何所之?

山林有佳色,云水有清音。

我心不在远,我志不在深。

愿言同此意,终老于斯林。

翻译:

南丰先生重新出山而来,我想跟随他却无法实现。

行路艰难,行路艰难,出门究竟要去哪里?

山林中有美丽的景色,云水间有清澈的声音。

我的心并不向往远方,我的志向也不在于深奥。

只愿能与他心意相通,终老在这片山林之间。

三、内容解析

全诗共十句,语言简练,情感真挚。诗中“行路难”一句,既是现实的感慨,也是对人生道路的深刻反思。陈师道面对老师出山的举动,内心充满敬佩与无奈,但他并未盲目追随,而是表现出一种独立的人格与清醒的判断。

“山林有佳色,云水有清音”两句,描绘了自然的宁静与美好,暗示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然而,“我心不在远,我志不在深”则表明,他并非一味追求山水之乐,而是更注重内心的平和与精神的自由。

最后一句“愿言同此意,终老于斯林”,则是整首诗的点睛之笔,表达了作者希望与老师心意相通、归隐山林的愿望,体现了他对理想人格的追求。

四、艺术特色

1. 语言质朴自然:全诗用词简洁,没有华丽的辞藻,但却富有感染力,体现出陈师道诗歌一贯的风格——“平淡而有味”。

2. 结构紧凑:全诗分为四段,层层递进,从表达敬仰,到感叹行路艰难,再到描绘自然之美,最后抒发归隐之志,逻辑清晰,情感层层深入。

3. 意境深远: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营造出一种宁静淡泊的氛围,使读者感受到作者内心的平和与超脱。

五、思想内涵

这首诗不仅表达了对老师的敬仰之情,更反映出陈师道对人生道路的深刻思考。他在诗中表现出一种矛盾的心理:一方面渴望追随老师,另一方面又不愿盲目跟从;一方面向往山水之乐,另一方面又不沉溺于其中。这种复杂的情感,正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普遍的精神写照。

同时,诗中也透露出一种儒家的入世与出世之间的平衡观念。陈师道虽然推崇隐逸生活,但并未完全否定仕途的价值,而是主张在现实中保持内心的清明与独立。

六、结语

《和南丰先生出山之作》是一首情真意切、意味深长的诗作。它不仅反映了陈师道对老师的敬重与思念,也展示了他对人生道路的理性思考与精神追求。这首诗在高考中出现,不仅是对考生古诗文理解能力的考查,更是对中华传统文化中“知人论世”理念的传承。

通过这首诗,我们不仅可以了解陈师道的文学风格与思想倾向,也能从中体会到古代文人那种在仕与隐之间寻求平衡、追求精神自由的智慧与情怀。

免责声明:本答案或内容为用户上传,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遇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