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理论《文心雕龙(原道》原文及译文)】《文心雕龙》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文学理论著作,由南朝文学理论家刘勰所著。其中,“原道”一篇是全书的开篇之作,也是其文学思想的核心所在。本文将对《文心雕龙·原道》的原文进行整理,并提供通俗易懂的译文,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一经典篇章的思想内涵。
一、原文
夫玄黄肇判,乾坤初分,万象始萌,群生以兴。天地之间,有大美而不言;四时变化,有至理而无言。故曰:“道者,天地之本,万物之宗。”圣人观物,因象制形,立言以传道,修辞以明志。是以君子务本,先正其心,而后能正其辞;辞正则理明,理明则道显。
夫文之为德也,大矣!与天地并生,非徒饰辞而已。故曰:“文者,贯道之器也。”若夫经籍之述,诗书之载,皆所以明道、传道、弘道也。是以圣人不言而自明,贤者不教而自化。故曰:“道在天地,不在言语。”然圣人不能不言,贤者不能不教,故设文以宣道,立言以明理。
二、译文
宇宙初开,天地分开,万物开始萌芽,众生随之兴起。天地之间,有着伟大的美却无需言语表达;四季更替,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却不加说明。因此说:“道是天地的根本,万物的根源。”圣人观察事物,根据现象创造出形式,用语言来传达道义,通过修饰文字来表达志向。因此,君子应注重根本,首先端正自己的内心,然后才能使言辞端正;言辞端正了,道理也就清晰了,道理明白了,道也就显现出来了。
文章作为一种道德的表现,意义非常重大!它与天地一同存在,并不只是装饰性的语言。因此说:“文是贯穿道的工具。”至于经典文献的记载,诗书的书写,都是为了阐明道、传播道、弘扬道。因此,圣人虽然不说话,但也能让人明白;贤者即使不教导,也能让人心悦诚服。所以说:“道存在于天地之间,不在于言语本身。”然而,圣人无法完全沉默,贤者也不能不加以教导,因此设立文章来宣扬道义,建立言论来阐明道理。
三、结语
《文心雕龙·原道》不仅是刘勰文学思想的起点,也为后世的文学创作和批评提供了理论依据。它强调“道”与“文”的统一,认为文章不应只是华丽的辞藻堆砌,而应承载道德与真理。这种思想至今仍对文学创作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
通过对《原道》的学习与理解,我们不仅能体会到古代文人的哲学思考,也能从中获得对现代写作与文化传承的新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