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参《宿铁关西馆》的阅读答案总结】一、诗歌背景简介
《宿铁关西馆》是唐代边塞诗人岑参的作品之一。岑参以描写边塞风光和军旅生活著称,他的诗风雄浑豪放,语言简练有力,常通过描绘边地的艰苦环境与将士的英勇精神,表达对国家的忠诚与对和平的向往。
《宿铁关西馆》写的是诗人夜宿铁关西边的驿站时所见所感,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写,反映了边塞生活的孤寂与艰苦,也流露出诗人内心的感慨与思乡之情。
二、诗歌原文
> 马汗踏寒水,鸟声入暮云。
> 烟尘埋古道,烽火隔遥岑。
> 野戍孤城闭,残阳照客心。
> 岂无归去路?万里阻山深。
三、内容解析
1. 首联:
“马汗踏寒水,鸟声入暮云。”
这两句描写了诗人骑马行进在寒冷的水边,马蹄溅起冰冷的水花;天色已晚,鸟儿的声音渐渐消失在高高的云层中。画面清冷而寂静,营造出一种孤寂的氛围。
2. 颔联:
“烟尘埋古道,烽火隔遥岑。”
古道被尘土覆盖,仿佛被历史掩埋;远处的山峦间隐约可见烽火,暗示着边地战事未息,局势紧张。这两句表现了边塞的荒凉与战乱的痕迹。
3. 颈联:
“野戍孤城闭,残阳照客心。”
边远的军营孤立无援,城门紧闭;夕阳余晖洒在诗人身上,映照出他内心的孤独与惆怅。此句情感深沉,体现了诗人对边地生活的无奈与感慨。
4. 尾联:
“岂无归去路?万里阻山深。”
虽然心中渴望回家,但千里之外的高山险阻,使得归途遥不可及。这句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以及身处异乡的无奈。
四、主题思想
《宿铁关西馆》通过对边塞夜晚景象的描写,展现了边地的荒凉、战事的紧张以及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思乡之情。全诗情感真挚,语言凝练,充分体现了岑参边塞诗的特点——既有壮阔的自然景观,又饱含深刻的情感寄托。
五、艺术特色
- 意境深远:诗中通过“寒水”、“暮云”、“烟尘”、“烽火”等意象,营造出一种苍凉、孤寂的边塞氛围。
- 语言简练:全诗用词准确,节奏明快,没有过多修饰,却能传达出丰富的情感。
- 情感真挚:诗人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抒发了自己在边塞的孤独与思乡之情,情感细腻动人。
六、阅读理解要点
1. 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 表达了诗人对边塞生活的孤寂感受,以及对家乡的深切思念。
2. 诗中哪些词语体现了边塞的艰苦环境?
→ “寒水”、“烟尘”、“烽火”、“孤城”、“万里阻山深”等词语都表现出边塞的艰苦与险恶。
3. 作者为何选择“宿铁关西馆”作为写作题材?
→ 因为这是诗人亲身经历的边塞生活场景,能够真实反映边地风貌与将士心境。
七、总结
《宿铁关西馆》是一首典型的边塞诗,通过描写边地夜晚的荒凉景象,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思乡之情。岑参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将自然景色与个人情感融为一体,使这首诗成为边塞诗中的佳作,值得深入品味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