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嗟来之食文言文翻译】一、
“嗟来之食”出自《礼记·檀弓下》,讲述了一个关于尊严与气节的故事。故事中,有人在饥荒时期拒绝接受带有侮辱性的施舍食物,最终因坚守自尊而饿死。这个典故常用来比喻不接受带有轻视或侮辱意味的恩惠。
文言原文如下:
> “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有饿者蒙袂辑履而来,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遂掩而过之。卒,不食而死。”
这段话的意思是:齐国发生大饥荒,黔敖在路上准备食物,等着饥饿的人来吃。有个饿汉用衣袖遮住脸,拖着鞋子走来,黔敖左手捧着饭,右手端着汤,说:“喂!来吃吧!”饿汉却避开他,说:“我就是不吃你这种人给的饭。”最后,他没有吃,饿死了。
这个故事强调了人的尊严高于生命,即使在极端困境中,也要保持人格的完整和自尊。
二、表格展示:
项目 | 内容 |
出处 | 《礼记·檀弓下》 |
故事背景 | 齐国发生大饥荒,有人设粥施舍饥饿者 |
主要人物 | 黔敖(施舍者)、饿者(拒绝者) |
关键情节 | 饿者拒绝黔敖的施舍,最终饿死 |
文言原文 | “嗟来之食”、“遂掩而过之”、“不食而死” |
翻译要点 | “嗟”为呼喊声,表示轻蔑;“蒙袂辑履”形容饿者的羞耻状态 |
启示意义 | 强调尊严与气节的重要性,不接受带有侮辱性的施舍 |
现代应用 | 常用于形容不愿接受带有贬低意味的帮助或恩惠 |
三、结语:
“嗟来之食”不仅是一个历史故事,更是一种精神象征。它提醒我们,在面对困难时,保持尊严和品格同样重要。虽然现代社会中不再常见这样的场景,但“嗟来之食”的精神仍值得我们深思与传承。
以上就是【嗟来之食文言文翻译】相关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