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恩斯陷阱名词解释】在经济学中,"凯恩斯陷阱"是一个与货币政策有效性相关的概念,主要出现在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中。它描述的是在特定经济环境下,即使中央银行增加货币供应量,也无法有效刺激经济增长或降低利率的现象。这一现象通常发生在经济极度疲软、通货紧缩预期强烈的情况下。
一、
凯恩斯陷阱是指在经济严重衰退时,人们普遍预期未来价格会进一步下跌,因此倾向于持有现金而非投资或消费。此时,即使中央银行大量增加货币供给,也无法通过降低利率来刺激经济活动。因为利率已经接近零,进一步降息的空间有限,货币政策失效,导致经济陷入长期停滞。
这种现象反映了凯恩斯主义对市场机制的不完全信任,强调政府干预的重要性。在凯恩斯陷阱中,财政政策(如增加政府支出)可能比货币政策更为有效。
二、表格展示
概念 | 内容 |
名称 | 凯恩斯陷阱 |
提出者 |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 |
定义 | 在经济严重衰退时,即使增加货币供应,也无法有效刺激经济,因人们预期价格进一步下跌而偏好持有现金。 |
核心特征 | 利率接近零、预期通货紧缩、货币政策失效、经济停滞 |
发生条件 | 经济低迷、通货紧缩预期强烈、流动性偏好高 |
货币政策效果 | 无效或极弱,无法刺激投资和消费 |
财政政策作用 | 更为有效,如政府扩大支出或减税 |
理论依据 | 凯恩斯主义,强调政府干预的重要性 |
现实案例 | 日本20世纪90年代“失去的十年”、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部分国家 |
三、补充说明
凯恩斯陷阱并非凯恩斯本人直接提出的术语,而是后来经济学家对其理论的延伸和总结。它揭示了在极端经济环境下,传统货币政策可能失去效力,从而需要更积极的财政政策来推动经济复苏。
尽管凯恩斯陷阱理论受到一些批评,尤其是在新古典经济学派看来,但它仍然是理解现代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参考框架之一。
以上就是【凯恩斯陷阱名词解释】相关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