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的古代意思】“延”是一个在古代汉语中使用频率较高的汉字,其含义丰富,涵盖多个层面。在不同的语境下,“延”可以表示时间的延续、空间的延伸、动作的延长,甚至有“邀请”、“拖延”等引申义。本文将从字形演变、本义、引申义以及常见用法等方面对“延”的古代意思进行总结。
一、字形与本义
“延”字最早见于甲骨文和金文中,其字形像一个人伸长身体向前行进的样子,表示“伸展、延长”的意思。因此,“延”的本义是“伸展、延长”。
- 甲骨文:象形,人形伸展。
- 金文:结构与甲骨文相似,略有变化。
- 篆书:笔画更加规整,结构清晰。
二、引申义与多义性
随着语言的发展,“延”逐渐衍生出多种含义,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词义 | 解释 | 举例 |
延续 | 时间或事物的持续不断 | “延年益寿” |
延长 | 使时间或空间变长 | “延缓时间” |
延伸 | 空间或范围的扩展 | “道路延伸至远方” |
延请 | 邀请某人到来 | “延请高僧讲经” |
延迟 | 拖延、推迟 | “延宕不决” |
延及 | 扩展到、影响到 | “其影响延及全国” |
三、常见用法与古文例句
在古代文献中,“延”常用于描述时间、空间、行为等的延续或扩展,例如:
- 《论语·子路》:“吾与点也。”——此处虽无“延”,但“延”常用于表达时间上的延续。
- 《史记·项羽本纪》:“项王乃西入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收其货宝妇女,东归。……诸侯皆属焉,……遂北至定陶,……遂西入关,……延至咸阳。”——此句中“延”表示行军路线的延伸。
- 《左传·僖公十五年》:“晋侯……遂与秦战于韩原,晋师败绩,获晋侯以归。秦伯……遂还。晋人……遂以郑为附庸,……于是晋国之民,莫不怨怒,而秦人亦不悦。……于是晋人始惧,……遂不敢复战,……延及于今。”
四、总结
“延”在古代汉语中是一个多义字,其核心意义围绕“伸展、延长”展开。随着时间的推移,它被赋予了丰富的引申义,广泛应用于文学、历史、政治等多个领域。无论是表达时间的延续,还是空间的扩展,抑或是行为的延迟,都体现了“延”字在古代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项目 | 内容 |
字形来源 | 象形,人伸展 |
本义 | 伸展、延长 |
引申义 | 延续、延长、延伸、延请、延迟、延及 |
古文例句 | 《史记》《左传》等文献中均有使用 |
使用场合 | 文学、历史、政治、日常交流 |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延”不仅是一个简单的动词,更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语言功能。了解其古代意思,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古文内容和古代社会的文化背景。
以上就是【延的古代意思】相关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