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网络 > 精选范文 >

曹刿论战的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

2025-09-30 18:43:06

问题描述:

曹刿论战的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这个坑怎么填啊?求大佬带带!

最佳答案

推荐答案

2025-09-30 18:43:06

曹刿论战的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曹刿论战》是《左传》中一篇经典文章,讲述了春秋时期齐鲁长勺之战中,曹刿以智慧和远见帮助鲁国战胜强敌的故事。这篇文章语言简练,内容深刻,是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篇目。为了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语言特点,本文将从“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和“词类活用”四个方面进行总结,并结合具体例子加以说明。

一、通假字

通假字是指古代汉语中,由于音同或音近的关系,借用其他字来代替本字的现象。在《曹刿论战》中,常见的通假字如下:

通假字 本字 含义 出处
“反” “返” 返回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遂逐齐师”中的“逐”即“追”)
“属” “嘱” 嘱托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请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忠之属也”中的“属”通“嘱”)

二、一词多义

文言文中一个词往往有多个意义,根据语境不同而变化。以下是一些在《曹刿论战》中出现的一词多义现象:

词语 义项1 义项2 义项3 出处
代词,指代前面的内容 助词,无实义 “公与之乘”、“夫战,勇气也”、“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他的 其中 “其乡人曰”、“吾视其辙乱”、“其真无马邪?”
用、凭借 因为 认为 “何以战?”、“可以一战”、“必以信”、“以告先帝”

三、古今异义

古今异义指的是某些词语在古代和现代的意思不同。以下是《曹刿论战》中的一些古今异义词:

古今异义词 古义 今义 出处
肉食者 吃肉的人,指贵族 指吃肉的人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小惠 微小的恩惠 惠顾、优惠 “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案件 监狱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实在、诚实 信用、相信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四、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一种语法现象,即某个词在特定语境中临时改变词性或用法。在《曹刿论战》中,常见的词类活用包括:

活用类型 词语 释义 出处
名词作动词 击鼓 “公将鼓之”
名词作动词 追赶 “公将驰之”
形容词作动词 看轻 “小大之狱”
动词作名词 战争 “何以战?”

总结

通过对《曹刿论战》中“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和“词类活用”的梳理,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这篇文言文的语言结构和表达方式。这些文言现象不仅体现了古汉语的灵活性,也反映了当时社会文化的特点。掌握这些知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阅读和欣赏古典文学作品,提升文言文的理解能力。

如需进一步分析其他文言文篇目,欢迎继续提问。

免责声明:本答案或内容为用户上传,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遇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