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辄在文言文中有哪些意思】“辄”是一个在文言文中较为常见的虚词,常用于表示某种语气或行为的频率、方式等。它在不同的语境中有着不同的含义和用法。为了更清晰地理解“辄”的意义,本文将从常见义项入手,结合具体例句进行分析,并通过表格形式对“辄”的主要含义进行归纳总结。
一、
“辄”在文言文中主要有以下几个含义:
1. 总是、常常:表示某人或某事经常发生,带有主观判断或强调的意味。
2. 就、便:表示动作之间的连贯性,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就”或“便”。
3. 却、反而:用于转折,表示与预期相反的情况。
4. 表示轻微的否定:有时用于表达一种轻微的否定语气,类似“并不”。
这些用法在古文中较为常见,尤其在叙事性或议论性的文章中出现较多。了解“辄”的不同含义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表达方式。
二、表格:辄在文言文中的主要含义及例句
| 含义 | 释义说明 | 例句(文言文) | 现代汉语解释 |
| 总是、常常 | 表示某人或某事经常发生 |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 | 经常、总是 |
| 就、便 | 表示动作的迅速或直接性 |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 就、便 |
| 却、反而 | 表示与预期相反的结果 | 人莫不欲富贵,而独好学之人,不以富贵为重。或问曰:“子好学,何以不求仕?”曰:“吾志在道,不以利禄为心。虽贫贱,不改其志;虽富贵,不移其心。”人曰:“子之志,可谓高矣!”曰:“吾岂不欲富贵?然吾所愿,不在富贵,在乎道也。”人曰:“子之志,虽高,然世之士,皆以富贵为荣,子独不然,岂不苦乎?”曰:“吾虽苦,然吾心安。”人曰:“子之志,虽高,然世之士,皆以富贵为荣,子独不然,岂不苦乎?”曰:“吾虽苦,然吾心安。” | 却、反而 |
| 轻微否定 | 表示轻微的否定语气 | 余少时,家贫,无书可读。尝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 并不、并非 |
三、结语
“辄”在文言文中虽然看似简单,但其用法多样,语义丰富。掌握其不同含义,不仅有助于理解文言文的表达逻辑,也能提升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建议在学习过程中多结合具体语境,反复体会其细微差别,从而达到准确理解和运用的目的。


